陳雪峰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之間,選取我院門診接收的60例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患者,采用雙盲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口服思密達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分析布拉氏酵母菌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止吐、退熱、止瀉時間及總療程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患者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布拉氏酵母菌;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235-01
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是兒童時期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輪狀病毒是由內外兩層衣殼及雙股RNA組成,主要侵犯十二指腸及空腸近端黏膜上皮細胞,作用于絨毛頂端上皮,可使絨毛變短、脫落,新生的上皮發育尚未成熟,缺少雙糖酶,進而導致嬰幼兒腹瀉[1]。本次研究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之間選取我院門診接收的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患者,分析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詳細研究結果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在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之間,選取我院門診接收的60例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患者,采用雙盲法分為兩組,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分布在3個月~4歲,平均(1.3±0.3)歲,病程0.2~2.5d,平均(1.8±1=0.6)d。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分布在4個月~3歲,平均(1.2±0.4)歲,病程0.3~2.4d,平均(1.7±0.5)d。經臨床診斷,均符合《輪狀病毒腸炎基本診療路徑》的診斷標準[2]。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不顯著,且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常規治療主要糾正患者水、電解質紊亂,靜滴利巴韋林聯合口服思密達治療。利巴韋林注射液,10~15mg/kg·d,分2次給藥,滴注時間>20min。思密達療3g/袋,<1歲,1袋/d;1~2歲,1~2袋/d;>2歲,2~3袋/d,均分三次服用[3]。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劑0.25g(菌粉)/袋,>3歲,1袋/次,2次/d;≤3歲,1袋/次,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7d,對比治療效果。
1.3判定標準根據《輪狀病毒腸炎基本診療路徑》本次治療效果判定如下,顯效:發熱、嘔吐及腹瀉等癥狀消失,輪狀病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結果陰性;有效:發熱、嘔吐及腹瀉等癥狀明顯改善,輪狀病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結果陰性;無效:發熱、嘔吐及腹瀉等癥狀無變化,或改善未至有效標準,輪狀病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結果陽性[4]。記錄兩組患者止吐、退熱、止瀉時間及總療程。
1.4統計學方法本文分析數據采用采用“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件,版本為SPSS21.0,當P<0.05,說明兩組數據存在差異,有意義。選用t檢驗計量資料“x±s”用t檢驗,選用x2檢驗計數資料“[n(%)]”。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經過治療后,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7例,無效6例;觀察組顯效23例,有效6例,無效1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對比觀察組患者止吐、退熱、止瀉時間及總療程分別為(0.8±0.3)d、(1.3±0.5)d、(2.8±0.9)d、(3.8±1.2)d;對照組分別為(1.1±0.3)d、(1.6±0.6)d、(3.4±1.2)d、(4.3±1.2)d。兩組患者止吐、退熱、止瀉時間及總療程對比差異顯著,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腸上皮細胞存在輪狀病毒的受體,與受體結合后進入上皮細胞,使上皮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受累的腸粘膜上皮細胞脫落,小腸黏膜回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受損,且雙糖酶的缺乏會造成食物中的糖類消化不完全,糖類滯留在腸腔內被細小的細菌分解成有機酸,加重嘔吐和腹瀉。輪狀病毒的外殼蛋為VP4,是一種病毒感染細胞的吸附蛋白,與靶細胞受體結合后可進入腸粘膜上皮細胞[5]。輪狀病毒的內殼VP6蛋白質抗原性不同,使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提取患者糞便中的病毒RNA進行診斷。常規治療主要糾正患者水、電解質紊亂,病毒唑靜滴聯合口服思密達治療。
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種益生菌,是一種對宿主健康有益的微生物。酵母菌是人類最早應用的微生物,布拉氏酵母菌是從荔枝和山竹中分離得到的一種非致病的酵母菌。對抗生素天然耐藥,可以和抗生素同時使用。布拉氏酵母菌屬于超高溫酵母,耐膽汁、酸以及堿,可以在37℃生長繁殖。臨床研究表明布拉氏酵母菌可以分泌糖蛋白拮抗輪狀病毒,對腸上皮細胞具有保護作用,防止細菌對腸上皮細胞的攻擊。布拉氏酵母菌能夠促進腸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增加雙糖酶的分泌,并增強腸道民意屏障。本次進行治療的兩組患者,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止吐、退熱、止瀉時間及總療程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療效顯著,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小青, 胡文輝. 布拉酵母菌散對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血清細胞因子的影響及療效觀察[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4, 14(1):72-74.
[2]李忠, 胡愛華, 方國興,等. 布拉酵母菌與酪酸梭菌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14, 26(11):1311-1313.
[3]袁永紅. 布拉酵母菌散聯合蒙脫石散對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及療效觀察[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14, 26(3):310-312.
[4]李彥彥, 羅佳, 任靈,等. 鋅制劑聯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6(2):169-171.
[5]佟建寧, 李睿, 解芳. 布拉酵母菌散劑聯合小兒瀉速停顆粒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6, 8(1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