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鑫
【摘要】小學數學學習具有學習內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學習過程的系統性和漸進性、學習方式的探索性和接受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對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數學學習特點的客觀制約性,教學要從學習內容的組織、學習過程的安排和學習方式的選用等方面去適應小學數學學習特點的要求,全面優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特點 小學數學教學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79-01
小學數學教學要高度關注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充分考慮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客觀制約性,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減少教師教學認識上的模糊性和教學實踐中的盲目性,從而保證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沿著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方向富有成效地推進。
小學數學學習是兒童在小學階段對一門具體學科知識的學習,它是一個比人類學習和學生學習更狹義、更具體的概念,其實質是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由于有關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知識經驗的習得與積累而引起心理相對持久的變化。小學數學學習作為學生學習的下位概念,它一方面必然具有人類學習和學生學習的共同屬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反映自身特殊性的特點。小學數學學習究竟有哪些特點?這是一個很難簡單作答的問題,因為從不同的視角審視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人們會對它的屬性和特點作出不同的解釋。限于筆者的認識水平,這里僅從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三方面對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及其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作簡要論述。
一、學習內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
1.抽象性和形象性特點在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中的突出表現作為課程內容的小學數學知識,在人類已有數學知識系統中都是一些最基礎且極富教育價值的內容,這些內容由教材編寫者經過教學法加工處理將抽象的科學數學知識轉化為適合小學階段兒童學習的形象化的學科數學知識,它一方面仍然保留了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另一方面又具有生動形象的表現形態,教材編寫的結果使小學數學知識同時具備了抽象概括性和具體形象性。由此我們認為,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統一是彰顯小學數學學習內容個性特征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在小學數學學習內容中比在其他任何學科知識中表現得更突出、更強烈。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點表明:小學數學學習內容在本質上是抽象的,它同樣反映了人類對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抽象與概括,但在形式上它卻是形象具體的,反映出教材編寫者為了滿足兒童學習的需要對科學數學知識所進行的加工改造,正是這種加工改造促成了小學數學學習內容高度的抽象性與生動的形象性的有機統一和完美結合。
2.抽象性和形象性特點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小學數學學習內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點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強調形象直觀,又要重視抽象概括,要切實處理好具體與抽象的關系。具體來講,應解決好四個問題。一是小學數學學習內容既要形象直觀又要突出數學的本質。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一方面要盡可能用生動形象的情景去呈現數學知識,彰顯小學數學學習內容具體形象的特點,讓學生切實獲得所學數學知識的表象;另一方面又要突出數學知識的本質,強調學習內容科學性和抽象性的屬性。要努力減少那種缺少數學內涵的數學知識表現形式,切實避免因對學習內容表現形式的過度渲染而導致數學知識科學性和抽象性缺失、數學學習思考性嚴重削弱的做法,小學數學教學要從內容上保證學生的數學思考。
二是及時進行抽象概括。小學數學教學要及時引導學生對感性材料中隱藏的數學知識進行抽象提煉,將材料中形象化的數學內容和情景中處于生活經驗狀態的數學知識上升為科學的數學知識,學生頭腦里最終獲得的應該是具有科學性和抽象性的數學知識,而不是有關數量和圖形的生活經驗。
三是強調學生對數學知識實質的理解。小學生在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的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結合具體例子理解其內容的實質,而不僅僅是在字面上準確表達數學概念的定義和數學原理的特定規律,更不要去急于將所學數學知識符號化,小學數學教學要避免學生在數學知識的理解上陷入徒有其表的符號把握局面。
四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尤其是在那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的學習中,不必處處模式化地要求學生用教科書上規范的數學語言描述數學知識,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征數學知識,既符合小學數學學習內容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點,又可以降低學生理解和表達數學知識的難度,還有助于教師更真實地了解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情況。
探索性和接受性特點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師生教與學方式的選擇和應用上。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根據所教數學知識的性質特點和學生理解這些數學知識的難易程度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學習數學,通過學習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有機配合促進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優化,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特別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引導學生搞好多種學習方式的優化組合。小學數學教學要徹底改變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單一的局面,放棄所謂最優教學方式的追求,就單一的教學方式而言,并不存在具有普遍意義的最優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學習數學,尤其要搞好學生獨立思考與同伴合作交流、學生自主探究與接受教師講授的有機結合。
二是教師的講授一定要給學生的探究發現留下空間。探索性和接受性特點要求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改變那種什么問題都講深講透的做法,教師的講解要給學生的獨立探究、自主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凡是學生自己能夠發現、能夠理解的內容教師原則上都不要講解,教師的講授通常應放在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地方,如用字母表示數、列方程解決問題時找等量關系、負數的意義等全新內容的學習一般都需要教師作必要的講解。就是這些內容的講授也主要是針對問題的關鍵處進行啟發和引導,要盡量減少面面俱到的系統講授。其次,教師講授的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的數學思考,而不是陳述數學知識的結論。
三是切實避免用直觀演示代替學生數學思考的做法。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一方面給教學帶來很大方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也給學生的數學學習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主要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由于計算機多媒體的過度使用而降低了數學的思考價值,削弱了數學學習的思考性和挑戰性。
參考文獻:
[1]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