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熙芬
【摘要】向課堂要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并執著追求的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全面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確確實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初步探究了如何再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效率 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87-01
課程改革活躍了我們的課堂,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師充滿激情,學生充滿活力,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精彩。但在一些“熱鬧”的課堂之后,冷靜下來,反思那些已經被大多數教師積極采用的新的教學方法,比如情境設置、動手實踐、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算法多樣化等,感到我們在理解新課程、新理念上還有誤區。有些教師過于追求課堂教學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丟掉了教學方法中的一些優秀做法,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呢?在經歷了多年的課改之后,反思我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對新理念、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應該有個科學的、理性的、切實的理解。
一、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學科有其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點都有其前期的基礎,后期的深化和發展。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準備是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所學的知識作適當的"降格處理"。通過降低難度,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點,順利的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面積單位”時,要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實踐,測量身邊的實物,度量書本、桌面、黑板、地面、籃球場等的長度,算一算它們的周長和面積,從實物的數據中加深對“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頃”等單位的理解。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時,讓學生先用三條線段畫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后分辨這些圖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這樣,學生對“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這一概念定會有清晰深刻的認識。
比較簡單的數學知識,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一擺,摸一摸,畫一畫,量一量,測一測,就可能有所發現。通過自己動手獲得的知識,理解深刻,記憶牢固,運用時能得心應手,靈活自如,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又培養和提高了實踐能力,使數學源于現實并用于現實,這是數學學習的歸宿。
三、設置認知沖突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因素
學生的參與欲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學習的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
如"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先出示12個大小相同的1cm小正方形,擺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擺法?然后提問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你能驗證嗎?通過這樣設計,層層深入,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是學生始終處于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欲望。
四、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心理學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都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多媒體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和直觀教學,加快了學生理解過程,等于增強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縮短了學生對同樣內容的接受時間,為課堂上各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同時,課堂上板書的方式、速度一定程度上影響課堂教學的進程,尤其是板書的文字和作圖比較多的課堂上,粉筆書寫和作圖會極大地影響教學的速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儲存功能可以根據需要把把一些圖形、題目、分析和解答過程等預先存儲在電腦當中,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準確地進行作圖。有助于學生增進記憶和提高學習效率。
五、課堂上重視過程性評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既要重視知識的結論,又要重視知識的來源、知識推導的過程。雖然這樣有時會比較浪費時間,但是這樣學生對知識會更深刻更有持久性,更能促進學生的思維。如在復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總復習》時,除了復習表面積和體積公式以外,最重要的是應引導學生復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等表面積和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
課堂上可以不要求學生照書逐字逐句的說出來,把意思基本表達清楚就可以了,這樣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表面積和體積公式,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怎樣進行復習、整理學過的知識,懂得知識間的互相聯系。學生不僅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這將使學生終身得到發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及時做好課前鋪墊,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有序質疑、合理探究、設置認知沖突、利用好媒體資源,創造良好的問題情景和學習氛圍,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探索的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為探索活動的主體。就能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營造一個又一個教學高潮。
參考文獻:
[1]借助比較方法,優化數學教學[J].嚴萍.華夏教師2017年10期.
[2]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胡甜甜.好家長2017年54期.
[3]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祝洪波.數學大世界(下旬)2017年09期.
[4]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汪菁菁.教師博覽(科研版)2017年10期.
[5]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效率的策略[J].胡耀昭.新課程(小學)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