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界定法律意識內涵的形式對法律意識從哲學的角度給予界定,認為法律意識是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對法律現象的體驗和認識在頭腦中的反映,并強調法律意識是能反作用于社會法律實踐的一種意識形式。并分析了法律意識在我國法治建設中的作用與培養路徑。
關鍵詞 法律意識 法治 培養
作者簡介:劉大勇,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學、法理學。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16
就人的因素而言,公民良好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是任何一個法治社會都必須具備的基礎性因素,也是做到全民守法的一個基礎性條件。這是因為人的意識決定人的行為,行為是人的內在意識的外化。公民法律意識是由公民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但它又反作用于人們的生活,影響和制約著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建設。
一、法律意識概念界定
“法律意識”是復合詞,要界定法律意識,首先要對這一詞匯的核心詞“意識”進行理解,意識是人腦的特殊機能和屬性,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①。而法律,無論做廣義還是狹義理解,法律是規定了權利與義務(也包括職權與職責),用來調整社會關系,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而由法律所限定和修飾的“法律意識”是一個內涵復雜、外延廣泛的法律概念,中外學者都試圖給它下一個能被普遍認可的定義②,甚至同一個學者在不同時期對法律意識的定義也不一樣。充分的說明了法律意識概念的界定,本源在于社會現實,受社會物質條件制約這一實際。
要想界定法律意識,先分析法律意識的內涵:
1.法律意識具有對象性,是人腦的產物。法律意識的對象是法律現象,是人們通過大腦對經歷的或看到的所處社會當中的各種法律現象的理解和把握,對法律現象的全過程的認識或反映,這些法律現象包括外在的行為,也包括通過外在行為所體現出來的內在思想。法律意識是人腦對法律現象這一客體進行認識、理解、把握后的產物。
2.法律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受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③作為意識形式之一的法律意識同樣產生于社會之中,以社會經濟關系為核心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法律意識的本源。同一社會中的不同個體,由于所處的社會受同一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產生的大體相同或相似的法律意識,也即同一社會中的個體法律意識具有共同性。
3.是法律意識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法律意識是法律現象在人腦中的觀念映象,是客觀的,但其形式是主觀的,是以人的頭腦中主觀觀念的形式存在著,它的內容又是客觀實在的,是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統一。因此,同一社會 ,個體不同,頭腦中產生的法律意識也不同,形成了同一社會當中法律意識的個體差異性。
4.法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法律現象的復合反映,是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總和。如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等反映形式。是一定社會中的人對法律現象進行感性與理性思維的過程與結果。
5.法律意識對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是能動的。“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④簡言之,法律意識來源于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又反作用于社會物質生活。這也是經濟體制改革到今天,政治體制改革法治先行的理論原因。一個有著進步而理性的法律意識的民族或國家,會反作用于這個民族或國家的發展與進步。
經過上述分析,法律意識是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對法律現象所形成的主觀體驗和認識在頭腦中的復合反映,并能反作用于社會法律實踐的一種意識形式。
二、法律意識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個體的法律意識構成了社會整體的法律意識,對一個國家的法治建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一個國家法治模式的構建,受經濟、政治、法律、歷史、文化、道德、人文素養等條件所綜合而成的社會法律意識的制約,并反映這種基礎。法律意識是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立-運行-重構-成熟”的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成熟、進步、理性的法律意識能夠不斷推動社會法律實踐向建立法治社會邁進。
(一)進步、理性的法律意識能夠促進良法的制定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制定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但法律意識對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是能動的,具有反作用,對立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只有進步、理性的法律意識,才能適時的促進立法機關對法律的制定、修改、補充和廢止,才能保證立法的民主化、科學化,保證法律真正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才能保證立法質量,使所制定的法律形式和實質兩方面符合法治要求。”
(二)進步、理性的法律意識能有效的保證良法之運行,降低法律運行成本
法律的運行,實際上是社會利益選擇與社會價值判斷的過程,社會的法律意識是進步而理性的,會促進立法、執法、司法的貫徹實施,否則,無疑會加大法律在社會中的運行成本。
(三)進步、理性的法律意識能夠促進法制與法治的重構
社會進步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過程實際上是成熟、進步、理性的法律意識與社會法律現象之間的矛盾、同一、再矛盾、再同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進步、理性的法律意識促進法治,落后的法律意識阻礙法治。
(四)進步而理性的法律意識,是守法的內在動力,它加快法治社會的完善與成熟
法治社會建立過程,是立法、執法、司法與守法的有機結合,這一過程中立法、執法與司法不可能與社會發展完美的同步,總會存在空白、漏洞和缺陷。法律意識高的社會,公民個體與社會組織體自覺以法治的精神和理念來規范自身的行為,會反作用于立法、執法、司法體制,促進法治的完善與成熟。正如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一書中所言:“說到底,法律活動中更為廣泛的公眾參與乃是重新賦予法律以活力的重要途徑。除非人們覺得那是他們的法律,否則就不會尊重法律。但是只有在法律通過其儀式與傳統、權威與普遍性觸發并喚起他們對整個生活的意識、對終極目的和神圣事物的意識的時候,人們才會產生這樣的感覺。” ⑤
三、法律意識的培養路徑
(一)加強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培育全社會法律意識的基礎性工作
法律意識是意識的特殊形式,其形成與發展服從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認識論的一般規律。一定社會的法律意識的形成始終與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融為一體,直接決定于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公平、公正、公開地配置資源、利益分配和再分配,必然的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以法律來保護競爭,維護經濟運行,激發自身活力,最重要的是,市場經濟必然的要求政府在參與市場管理與服務過程中,要遵守法律規范。
(二)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為首的法律權威,是培育法律意識的根本保障
憲法是國家根本法,是母法。憲法的權威不立,則法律權威不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的指出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可以說是抓住了我國法治建設的根本。以憲法為首的法律有權威,是人民信仰法律的基礎。
首先,國家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等各種法律實踐活動中,切實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
其次,黨政領導干部、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每個公民切實感受到法律的威嚴,法律信仰才能得以確立。
(三)開展普法教育,是培養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措施
我國的普法教育雖然已經進入到第七個五年,但普法教育個人以為還存在著很多缺點,主要是沒有區分不同主體的“大水漫灌”式的普法。鑒于此,筆者認為普法教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首先,針對高中學習之前的法律意識培養,應該以“規則意識”教育為主,法律知識學習為輔。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將小學和初中生的法律知識教育目標提得較高。⑥就筆者對中小學生的普法教育經驗來看,大綱所列目標完全超出了中小學生的心智與思維、學習能力。
具體改進:學前教育,以規則禮貌為主,小學,通過游戲、體育運動特別是團體性的體育運動來教育學生的規則意識。把大綱中關于小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內容,上提到初中階段,把初中的內容,上提到高中階段學習。把高中階段的法律知識教育上提到大學階段。
之所以這樣做,筆者認為,規則意識是法律意識的基礎,法律意識只是規則意識的特殊形式,因此,規則意識的培養應該放在首位。
其次,對于大學生與現役軍人的法律意識培養,以法律知識的認知為主,以法律情感的培養為輔。每年我國將近七百多萬的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校生總計3700余萬人,而兵役總額在230余萬人左右,這是可以進行系統性法律意識培養的人數。對他們大規模大知識量的培養,有助于走向社會后對法律的感性與理性認識,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
再次,針對工作的人群,重點要進行法律知識培訓與法律意識教育。對不同的教育背景、職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法律意識培養。針對公務人員,在法律意識培養中要特別強調憲法意識的培養;事業單位與企業人員要針對職業特點設計普法課程。
最后,針對離退休人員,對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培養,應該重點動員他們依據自己的法律知識進行價值判斷和表達自己的價值取向,勇于監督,勇于提意見和建議。
注釋:
①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72,81.
②孫春偉.法律意識概念的學理解釋及其評價.學術交流.2008(10).21-23.
④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182.
⑤[美]伯爾曼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第1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5.
⑥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