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伴隨2l世紀的到來,我們將步入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需要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我們必須結合學科教學,從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抓起,從小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育;創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能思考會創造的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個性是代賦予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使命。在語文創新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引導、啟發、點撥,充分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潛能,使他們身體和心智全面發展,知識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為新時代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那么在低段語文課堂教學中,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創設質疑問難的情境,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生質疑問難,本身就蘊含著創新的火花,也是創新的起點。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自主質疑,大膽發問,有利于發展學生創造個性。。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學習時有學生提出,五壯士既然光榮地完成了掩護任務,為什么還要跳崖呢?通過質疑,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果。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有時思維的觸角達不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疑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隱含疑點處質疑,投石擊浪,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這么一個句子:“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兩處用到“幸福”,學生讀時,一眼晃過,似無所疑。這時教師應啟發學生質疑:句中的兩個"幸福"是同一個意思嗎?從而引起學生注意,激起思維的浪花。
二、“繪畫”給以創新的自由
繪畫是最受小朋友喜愛的,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愛畫畫。“白紙”是他們自由的天空,畫筆是他們自由的思想。在繪畫中他們快樂、自由地表現自己的獨特的創新個性,。如在上《鄉下人家》這課時,我讓小朋友根據課文的描述,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畫畫,描繪自己心目中的鄉下生活,學生紛紛拿起了畫筆:“屋前一瓜架,瓜藤攀上棚架,藤上結出了青的、紅的瓜。”可是學生并不滿足于課文中的這些景物,有的小朋友在屋前河岸上那片桃花林又添了幾棵柳樹,他們說這樣會更美;有的在綠綠的田野上空,添了幾只飛翔的燕子,說這么美麗的田野,一定會吸引許多燕子和小鳥;有的在田野的路上還畫了幾輛小轎車,他們說這是農家游;有的在桃花上添畫了蜜蜂、蝴蝶,在空中添上了直升機……同學們越畫越美,越說越生動。通過這樣的畫畫,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理解了課文,同時又使學生思維活躍,敏于發現。創新的見解,獨到的思維也就在這情境中潺潺而出了。
三、適時適機延伸,誘發想象聯想。
想象與創新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想象是創新的前提,創新又以想象為基礎。心理學實驗已經證明:受過想象力教育培養的比沒有受過教育培養的學生,想象力要提高94%。因此,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關鍵在于教育和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課文內容適機延伸,給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在教完《山雨》一課后,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看到的下雨時的情景展開想象,用“雨點像什么”的句式來描述。孩子們眉飛色舞,說得異常興奮:有的說雨點像一粒粒黃豆,有的說雨點像亮晶晶的珍珠,有的說雨點像他們玩的小玻璃球,還有的說雨點像舒克、貝塔兩個小老鼠傷心的眼淚……從這些富有童稚童趣的表達中不難看出同學們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創意。
四、拓展教學空間,積極開展創新性的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放手讓學生創辦自己的報刊、電視臺、廣播站、少兒劇團(課本劇),主動充當小編輯、小記者、節目主持人、小演員的角色,濃厚的興趣、主動的參與意識和獲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使他們能夠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小社會"服務,發揮主人翁精神,創造性開展工作。上完《半截蠟燭》之后,我放手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根據課本劇內容,學生大膽創新,從舞臺布景到演員的臺詞、動作……不僅為同學們上演了一幕精彩的話劇,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不斷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以語文教學改革為落腳點,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思想,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給他們廣闊的馳騁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引導他們從多角度看問題,養成求異創新的思維習慣,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敢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的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跨世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