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鑫玉
摘要:隨著新課改地不斷推行,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解釋,即不僅僅要教授初中數學教材上的基礎理論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理論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做到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因此,本文就以初中數學教學的生活化為出發點,探究當前初中數學的教學現狀,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可行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
初中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對小學數學知識的運用與提升,更是為高中的深入學習打基礎的重要時期。所以,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就是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又一新的探索與嘗試。所謂生活化,就是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以生活中的事物為素材,積極創設情境,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學會知識遷移,靈活運用,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一、當下初中數學的教學現狀與不足
1.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對生活化教學不夠重視
雖然近幾年的初中數學教育得到了飛速地發展,新課程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著,但是在初中數學的實際教學中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師們長期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對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認識不足,沒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致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缺乏自信心,再加上同學的基礎參差不齊,就使得初中數學的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現。
2.教師的專業素養不足,生活化教學效率不高
由于部分初中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不足,缺乏一定的生活化教學的經驗,就使得最終的生活化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在實際的初中數學教學中,這些教師在課堂上不能靈活地運用專業術語來對教材知識點進行準確講解,讓學生真正理解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和內涵,導致了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只停留在形式上,失去了其根本的意義和價值。
3.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聯系不夠密切,實際應用性不強
隨著各廣大教師們對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不斷探索與創新,生活化教學的模式已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實際課堂教學中,但由于教師對其內涵把握不充分,一味地注重課堂上教授內容的生活化,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使得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聯系不夠密切,實際應用性不強,不能真正地實現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以提高初中數學的整體教學水平。
二、現階段提高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對策
1.加強對生活化教學的重視,轉變教學理念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由于長期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制約,使得教師們對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視不夠,其中也包括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們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加強對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提高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整體水平。
例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一章時,教師們就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與生活中的事物相聯系,積極主動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多樣化的思維形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實現教學方式生活化
現階段要想真正實現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還需要努力提高教師們的專業技能,加強實現初中數學教學方式的生活化。這就要求了教師們充分認識新課改的內涵和本質,在課堂上科學合理地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和運用,真正實現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
例如,在講授《勾股定理》一節時,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積極創設生活化問題,利用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進行講授,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3.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提高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性
除此之外,提高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還需要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綜合利用教材,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努力提高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軸對稱》一章時,教師就可以在講授基礎知識的時候運用生活素材,設計具有生活氣息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親身參與,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是整個數學學習過程的重要轉折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們充分認識到加強初中數學教學水平的重要性,即加強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所以,教師就應在日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通過生活化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梅玉.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中),2015(06).
[2]謝華標.論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4(19).
[3]陳蜻巧.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中學,201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