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首平
【摘要】本文本著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的這一教學理念。把數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做到了聯系學生生活講數學。
【關鍵詞】生活情境 趣味教學 實際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4-0137-02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源泉,我們的生活與空間、時間、數、量、形等息息相關,生活中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將小學數學生活化成為了廣大教育同仁不斷追求和探索的目標。
一、讓學生感知數學教學的趣味
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知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感受到數學的用處。比如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鐘表,知道什么時間做什么事,知道時間的用途,養成守時、珍惜時間的好習慣。又如,在分發作業時,讓學生進行分配,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計算。
二、讓學生認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
公園、動物園的花草樹木、各種動物,玩具物品、設施,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馬路上鱗次櫛比的建筑等,這些學生常見的生活環境,都是教學數學的好材料,充分利用這些環境展開教學,就能有效的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三、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要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的習慣,努力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有位教師是這樣進行的,她先讓學生摸一摸自己課前準備的圓,根據自己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明白什么是圓的周長,再讓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測量圓的周長。多數同學都能用“圍”“滾”的辦法,測量出圓的周長。有的還創造性地把圓折成四等份,先量出1/4圓的弧長再乘4。然后,教師示范用繩系小球,形成一個圓,并提問:“同學們能用剛才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從而得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在掌握新知的過程中,手、眼、耳、口、腦等各種感官協同參與活動,不僅發展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而且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充分營造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告訴我們,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色彩鮮艷的對象,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由于電教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模擬或再現生活場境,營造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
五、學以致用,注重課后延伸
我們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問題解決”與數學教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小學生通過課堂練習,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些實際問題都是通過數學方法來解決的。只有把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才能真正達到內化。如我在教學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后,讓學生聯系房屋的裝修,測量自己家的廚房、衛生間,算出需要多少地磚、瓷磚。
六、借助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課學完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每一章節的知識學完以后,我會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一些類似的問題來解決,完成一定數量的生活化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從而讓我們的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
參考文獻:
[1]林秀媚.淺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學周刊,2017-01
[2]張海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11
[3]陸玉清.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