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樹聰
【摘要】水墨畫同其它的兒童繪畫形式一樣,都是表現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再宣泄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繪畫方式。所以體驗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本文將從情感、技法、內容等方面試著探索水墨畫體驗式學習的教學策略,讓生活去豐富孩子的世界,讓體驗去喚醒他們創作的欲望。只有這樣才可能開辟出一塊兒童水墨畫的新天地。
【關鍵詞】水墨畫教學 體驗式學習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199-02
水墨體驗式學習教學策略是通過激發兒童學習水墨畫的興趣,讓兒童體驗到水墨畫學習的樂趣,同時學會一些兒童能夠接受的簡單的表現技法,讓兒童體驗筆、墨、水的功能,表現身邊最感興趣的事物,從而陶冶他們美好的情操,啟發他們潛在的智慧才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筆者認為水墨畫體驗式學習的教學策略包含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體驗
在體驗式學習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建構出一系列的學習情景,讓學生感到親近、熟悉并有興趣,但這些情景或案例的設置絕非是取悅學生, 它必須呈現出一定的思考性和啟發性,即讓學生能在“景”中生“情”。創設情景只是手段,目的是達到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在體驗式學習教學中,“要使個人的生活成為整體,它必須體現一個人所有的創造性沖動,而且他的教育應該是一種能夠啟發和加強這種沖動的教育。”比如在教學《畫魚》這一課,通過播放海底世界的視頻,讓學生了解魚生活的環境以及各類魚的形狀。同時每組學生都把活生生的魚帶到課堂,通過觀察魚,激發學生繪畫的熱情。
二、激發興趣,寓教于樂,讓學生體驗水墨畫學習的樂趣 寓教于樂包含兩層含義: 一是指教師把傳授的知識融入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中去;二是指教師通過調動學生,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掌握的過程。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能讓學生有“體驗”,才會自覺主動地思考問題。比如在進行水墨畫入門教學時,先進行趣味性演示,將蘸滿墨水的毛筆在宣紙上進行簡單的作畫,寥寥數筆,學生看到只是幾條線、幾個點,一只栩栩如生的“蝦”卻誕生了,學生驚嘆水墨畫的神奇,躍躍欲試。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體驗到了水墨的變幻無窮和宣紙的渲染效果,激發了學習水墨畫的興趣。
三、引導學生體驗水墨畫學習的基本規律
(一)“筆”的體驗。讓兒童體驗線條的變化、用筆的輕重緩急之美。如水墨畫第一課學習握筆的方法,體驗筆桿穩固而又可以轉動。但在畫畫時還要加以變化,不但要指頭動作,手腕、肘也要動作,而且還要讓兒童練習懸肘用筆,這樣畫較長的線和較大的圓圈才能流暢自如。然后再教他們學會中鋒、側鋒兩種主要的用筆方法以及用筆的提、按等技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勾畫長短、粗細不同的直線、波浪線等,可以增強學生對毛筆的控制能力,體驗到柔軟的毛筆在宣紙上畫過時產生的順暢感,初步獲得對用筆方法的感悟。
(二)“線”的體驗。用線,是兒童水墨畫教學的第二步。怎樣注意保留其童趣,使作品既有國畫的韻味,又有兒童的稚嫩?我在教學時,首先鼓勵他們大膽落筆,不要畏首畏尾。想畫什么,就用墨線去表現什么,哪怕他畫出的線條彎彎曲曲,粗細不勻,表現的對象不成比例,但留住了童真,有兒童的特點和“神韻”,這正是兒童水墨畫線條的寶貴之處。如《線的秘密》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線條后,接著便在宣紙體驗水墨畫線條的粗細、長短等規律。
(三)“墨”的體驗。讓兒童體驗筆墨之層次美。兒童對濃淡變化的墨色充滿了好奇心,老師通過簡單的引導,鼓勵他們自己來試一試,調一調,邊涂抹邊體會,邊練習邊掌握,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體驗墨色的變化。如在教《變化的魅力》時,讓學生體驗了用毛筆直接蘸墨畫畫,就是無變化的死墨。在墨中注入水,體驗水、墨相融的效果,就產生了具有干濕濃淡變化的活墨。學生通過嘗試練習,明白了是先蘸水后蘸墨,再將筆調至尖濃根談過度均勻。隨著作畫使用時的消耗,墨色會自然地由濃到淡、由濕到干,產生出一系列的變化。
(四)“水”的體驗。兒童水墨畫用水,不同于水彩、水粉畫的用水。因為它不僅僅是一種調色功能,還具備有造型功能。如我在教學生畫熊貓時,耳條和四肢用濃墨畫出形后,掌握到一定時間,用水在耳沿、四肢邊沿點染一下,使墨遇水后慢慢滲透過來,形成逼真的、毛茸茸的效果。如畫小雞,先在頭部、腹部的位置上稍潤點水,再用淡墨點頭,頭和腹的水結合后,產生了絨羽的效果,栩栩如生。因此,兒童領會到用水的趣味后,能大膽表現其對象,畫出更逼真、更有情趣的水墨作品。
繪畫來源于社會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學以致用也是體驗式學習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正是這種體驗為孩子們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多一種經驗便多一種體驗;多一種體驗便多一些感動;多一些感動便多一些表現的欲望。讓生活去豐富孩子的世界,讓體驗去喚醒他們創作的欲望。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245-246.
[2]廣東美術館培訓中心.《游戲精神與兒童水墨》.中國藝苑出版社,2002年 63.
[3]羅素.社會改造原理[M].張師竹譯.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