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玲
【摘要】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教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本文試圖探索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如何開展初中物理自主學習教學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 初中物理 自主學習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重點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7]GHBZ021)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172-02
一、互聯網+教育對教育產生的影響
1.互聯網+教育勢在必行
人民網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移動互聯網藍皮書: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17)》。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和手機用戶總數都已占到全球數量的約1/3。移動智能終端規模突破13.7億臺,相當于人均擁有一部移動終端設備。以上數據表明,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教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著名經濟學家湯敏曾有這樣一個設想:如果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課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輕人掌握了,10年后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印度年輕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的。而中國的青年人才還是傳統教育教出來的,怎么跟人家競爭?
2.互聯網+教育能縮小地區間教育的不均衡
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難題,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建設基礎教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互聯網+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從而縮小地區間教育的不均衡,實現教育公平。
二、互聯網+教育對教與學的影響
1.教師角色與觀念的轉變
互聯網+教育下的初中物理自主學習將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綱,以課堂為主陣地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承者,而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
2.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
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打破了傳統封閉式的學習方式,學習地點從教室拓展到到移動終端前,學習時間變得更加自由,隨時隨地只要你想學習,只要有一臺能上網的手機就能進行,學習內容從教材拓展到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
3.教學模式的轉變
課堂內,通過引入互聯網,使封閉式課堂成為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引入網絡上的優質資源開展教學,運用網絡技術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教學更加有針對性。課堂外,運用網絡開展自主學習,是課堂內的一種補充。
三、課堂內教師主導的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預設
1.自主學習課堂模式
(1)自主學習(共5分鐘左右)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指定章節,并完成對應實驗。在學習筆記中完成思維導圖填充或設計。
教師活動:教師運用希沃白板軟件下思維導圖軟件,或MindManager,展示課前教師準備好的本節知識點結構圖,并標注每個知識點的對應教材與配套練習上的題號。當學生熟悉了思維導圖結構后,可以逐漸讓學生自已畫思維導圖。
(2)學生實驗(5分鐘左右)
學生活動:,當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后,對于學習效果比較突出四五個學生做為獎勵,到在實驗區(講臺上)完成教材實驗。
教師活動:提前準備好本節實驗器材,四五個學生實地操作,教師運用實物展臺或手機,借助同屏軟件(比如希沃助手,或向日葵軟件)直播學生實驗過程
(3)填充、設計思維導圖(5分鐘左右)
學生活動:學生充實思維導圖。
老師活動:教師組織學生,讓學生上黑板完成思維導圖的填充。
(4)學生練習并反饋(10分鐘左右)
學生活動:完成對應知識點的作業與練習。由4名學生在4塊黑板上完成
教師活動:教師隨機調板4名學生。巡回指導,及時指出現的問題,重點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共性問題,用手機拍照,并通過希沃教學助手,展現到白板上,進行訂正。
(5)學生相互訂正問題。(3分鐘左右)
學生活動:學生互相批閱訂正練習(同桌或前后),然后共同訂正黑板上的練習。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幫助學生。
(6)觀看教學重點、難點、實驗視頻或微課(剩余時間)
學生活動:收看視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教師活動:播放課前準備好的視頻或微課或運用同步教學系統,共享優質資源(比如運用天津紅橋區與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遠程同步教學系統,天津三中和甘南州合作二中以網絡視頻實時互動可以同上一節課)。
四、課堂外教師引導家長督促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預設
課堂外的自主學習是課內自主學習的補充與延升,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習慣,運用互聯網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家長要引導好學生,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互聯網環境,避免學習過程中受網絡上的其它因素影響,同時要培養學生自控能力,防止學生借學習之名在網絡上玩游戲
1.手工制作網上評比
教師:布置與教材相關的手工制,并在網絡學習空間展示學生作品,并開通網上投票,對學生作品進行評比,鼓勵學生動手的積極性。比如:自制望遠鏡、自制潛望鏡,自制小孔成像照機,自制小臺燈,自制電鈴,自制電動機,自制杠稱;
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個別材料網絡購買,學生進行組裝,調試,并拍照,上傳自已作品及作品寫簡單。
家長:支持、鼓勵學生動手開展小制作,并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
2.開展小課題研究,上傳研究性結果
教師:布置與教材相關的研究性小課題,并在網上展示學生研究結果。
比如:研究奇妙的光斑,研究日食、月食的成因,研究超導與磁懸浮,研究勞動工具或交通工具中所蘊含的物理知識,或讓學生測量跑操時的平均速度。
學生:通過生活觀察,網絡查找相關資料,形成小課題研究報告,并在網絡上提交。
家長:支持、鼓勵學生,并參與到學生小課題研究活動中。
3.開通教師、學習網絡空間
教師:開通自己的網絡空間,上傳學習資料,引導學生到教師空間進行相關學習,并引導學生開通自已的學習空間,并上傳學習、生活中的相關照片,資料等,不定期展示比較好的空間,引導學生運用網絡空間開展學習與交流。
學生:學生開通自已的學習空間,在自己的學習空間中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定期可以開展一些展示活動,展示通過網絡學習取得的一些進步與成果,使學生在互聯網上的也有自已的“一畝三分地”。
家長:支持、鼓勵學生,指導學生運用網絡開展學習或研究性
4.假期作業網絡化
教師:利用QQ群里的作業功能,寒暑假期間,通過網絡每天布置一些作業,推送一些學習資料,督促學生在網上完成并提交,同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學生:每天抽出一定時間在網上完成并提交教師布置的作業,對出現的問題可以隨時在線進行提問。
家長:支持,堅督學生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5.運用微課,慕課實現自主學習
教師: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錄制自已的微課,上傳到網絡中,學生可以隨時進行學習,還可以推送網絡上一些名師課堂,幫助學生在網絡上開展在線學習。
學生:利用移動終端在線進行學習
家長:轉變觀念,支持學生在線開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