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歌
【摘 要】隨著音樂藝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聲樂人才短缺的問題逐步凸顯出來,同時也對聲樂人才的綜合技能提出了更加嚴格的標準。這些都為高校聲樂教學實踐帶來了挑戰和沖擊,要求高校聲樂教學能夠真正站在創新視角之下,探究聲樂教學改革發展的創新策略,強化創新工作力度,積極打造素質全面的綜合型聲樂人才。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173-01
時代的進步推動著藝術評價標準的提升,那么高校聲樂教學就需要積極探究提高教學質量的策略,進一步提高對聲樂人才培養的標準,積極推進聲樂教學策略的創新和改革,強化聲樂教學的改革發展動力。高校聲樂教師要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創新自身的教育觀念,并根據學生學習需要以及聲樂教學要求,創新教學策略,提高對時代發展以及高校教育改革的適應性,走創新發展的聲樂教學改革之路。
一、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保障師資力量
在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束縛和影響之下,聲樂教學課堂始終將教師作為絕對權威,由教師評判學生的聲樂學習成果,掌控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而在這一模式限制下的學生被扼殺了個性以及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只能夠被動接受知識與方法的灌輸,難以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以及個性,因而無法感悟到聲樂學習的樂趣,并直接影響到聲樂教學實踐成果。由此可見,這樣被動的師生關系和師生相處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創新發展,同時也影響到高校聲樂創新教學的實施。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互動,有效轉變自身在課堂當中的權威地位,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與交流,成為學生的朋友,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抵觸和恐懼心理,并自然而然接受聲樂知識,主動學習聲樂技能,從而對學生的聲樂學習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以外,要想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就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和勇于創新的教師隊伍給予強有力的支持,所以必須要積極推動聲樂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聲樂綜合素質。
二、積極落實啟發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視角下的高校聲樂教學實踐,除了要推動聲樂教學創新改革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可以在創新能力的指引和推動之下,在聲樂學習當中迸發出更大的能量,獲得更大的學習成就。為了滿足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教師要給予全方位的教學指導,注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發展條件,特別是要善于運用啟發式教學策略,促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學生可以用開放型的思維和創新型的態度投入到聲樂學習實踐中。
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策略能夠為學生拓寬自主學習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問題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實踐式教學等都屬于啟發性教學策略,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來靈活選擇相應方法。例如,在教學發聲技巧時,為了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找到自己的聲樂個性和優勢,教師可以采用討論式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發聲技巧的討論和實踐訓練,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學習和鍛煉的空間,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并在其中啟發學生的思維,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打下基礎。
三、創新聲樂教學手段,拓寬教學渠道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大量的科學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而現代科技也逐步影響到了高校聲樂教學,為聲樂教學創新改革提供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手段。傳統灌輸式的聲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與當前時代發展相適應,也難以滿足高校對聲樂人才培養的需要,特別是單一的教學手段會扼殺學生的創造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針對這一情況,高校聲樂教師要努力創新聲樂教學手段,推動聲樂教學的現代化發展,也就是要加強對現代教育科技的應用,讓聲樂教學課堂更加智能。
教師要注重運用現代教育設備和教學技術輔助聲樂教學,優化學生的試聽和聲樂學習體驗。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時,教師在為學生播放音樂作品的同時,還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人民的生活,展現美麗的家鄉情景,讓學生可以透過音樂和影像,直觀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風格,提高學生對聲樂學習和鑒賞的興趣。
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技術舉辦歌唱比賽活動,將大量現代的音響設備引入比賽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與平臺,在實踐當中鍛煉學生的聲樂演唱能力,引導學生消化和應用聲樂技巧。
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是時代發展、藝術進步以及素質教育實踐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聲樂教師必須深化對聲樂教學改革的認識,用創新型的教育觀念融入教學實踐,積極探究創新型教育教學方法,積極開拓聲樂教學創新改革的新局面和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杜岳斌.淺談聲樂教學中的探索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4,(5):47-48.
[2]曾瑋莎.簡談高校聲樂教學創新[J].文藝生活,2016,(6):98-99.
[3]張堅,張志斌.聲樂藝術中的技術與個性—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18):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