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在小學的六年,是學生求學生涯中最漫長的一段時間。讓孩子們在這段時間,適量接觸一些解決奧數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對孩子的數學思維的開發,數學能力的提高甚至對孩子智力的提高均有一定的好處,但是,要避免給孩子們增加負擔。
關鍵詞:奧數;小學數學;思維開發
我在長期的教學中通過巧妙加入一些奧數知識,讓我的課堂更有趣味,提高了學生們探究數學問題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下面就分階段來進行論述說明。
第一、巧算分數加減法。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學習分數的加減法運算過程中。雖然掌握運算法則是關鍵。但是,由于習題的類型較多,特點不一,因此在解集時,還要通過觀察和分析,找出題目中數的特點,合理、有效地進行計算。
例如計算
2-1/2 - 1/3 - 1/6
= 2-(1/2+1/3+1/6)
= 2-1 = 1
又如計算
1/2+1/4+1/8+1/16+1/32+1/64+1/128
=(1/2+1/4+1/8+1/16+1/32+1/64+1/128+1/128)-1/128
=1-1/128=127/128
第二、滲透工程問題。在五六年級的教學中孩子們已經接觸了工程類問題, 孩子們知道了基本數量之間的關系。其基本數量關系式是:
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工程應用題一般要求完成全部工程(或部分工程)所需要的時間,或在一定的
時間里能完成的工作量。它的單位要與工作效率中的時間單位一致。主要特
點是工作總量與工作效率都不給出具體數量,通常把工作總量看做單位“1”,工作
效率表示單位時間內能完成工作量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
工作效率不單指一個人(或其他工作單位)的工作效率,有時還要遇到兩人、
三人合做這項工作的工作效率,這就要將他們各自的工作效率相加,就是他們合作的工作效率。
例如,修一條路,甲隊每天修8小時,5天完成;乙隊每天修10小時,
6天完成。兩隊合作,每天工作6小時,幾天可以完成?
解這道題時,必須把前兩個條件綜合為“甲隊40小時完成”,后兩個條件綜合為“乙隊60小時完成”。則
1÷(1/8×5+1/10×6)÷6=4(天)
第三、了解時鐘問題。
時鐘問題可以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環面上的行程問題,同時,也是有關時間計算的一類問題。
1.時鐘問題的特點
時鐘的鐘面邊緣圍成了一個環形,稱為“鐘面邊環”。在指針繞鐘面中心旋轉
時,從指針的指示方向看,可把指針的旋轉理解為沿鐘面邊環上的運動。
這類行程問題的特殊之處是:
(1)鐘面邊環上的周長是已知的,被分成12個大格,每個大格中有5個小格,
即整個鐘面邊環上共有60個小格。
(2)分針與時針的速度已知。分針每分鐘走1個小格,時針每分鐘走5÷60=1/12個小格。
(3)分針與時針運動方向相同。
2.時鐘問題常用的數量關系式
相差的小格數(分針速度一時針速度)=運動的時間
例如,從5時整開始,至少再經過多少分鐘,時針與分針正好重合?
分析如下,鐘表上每一大格所對的圓心角為30度,所以5時整時,分針與時針所夾的角為150度(按順時針方向),150度就相當于追及問題中的“路程”或“追及距離”?!白芳熬嚯x÷速度差=追及時間”。
第四、巧設單位“1”問題。把不同的數量當作單位“1”,得到的分率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如果甲是乙的a/b,乙是丙的c/d,則甲是丙的ac/bd;如果甲是乙的a/b,則乙是甲的b/a。這些數量關系必須讓五年級孩子能流利地說出,并能明白其中的數理關系。例如,亮亮三天看完一本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1/4,第二天看余下的2/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15頁,這本書共有多少頁?在這道題中,把“第二天看余下的2/5”轉化成“第二天看全書的[(1-1/4)x2/5=]3/10″即可。
第五、穿插“抽屜原理”問題。抽屜原理可以這樣表述:把多于n個的東西,分放在n個抽屜里,那么至少有一個抽屜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抽屜原理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基本的數學原理,應用它可以解決很多有趣的問題,并且常常能夠起到令人驚奇的作用。許多看起來相當復雜,甚至無從
下手的問題,在運用抽屜原理后,能很快使問題得到解決,能很好的提高學生利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理思想。
解有關抽屜原理的應用題,關鍵是要應用所學知識制造“抽屜”。其中利用余數制造“抽屜”是一個常用方法。任意一個整數被某一個整數除,所有可能的余數可以一一排列出來,利用余數恰當地制造“抽屜”,再根據抽屜原理來研究整數的某些相除問題,往往能產生理想的效果,我們常用{ * }表示抽屜{ }里放了這些 * 的東西。*也叫元素。
比如:已知3個整數,其中必有兩個整數奇偶相同,為什么?
要告訴孩子們任一整數被2除,余數只能是0或1。我們可以按余數制造兩只抽屜:{0},{1}。如果某整數被2除余數為0,則把這個整數放在抽屜{0}里,否則放在抽屜{1}中?,F有3個整數,分放在兩個抽屜里,由抽屜原理知,至少有兩個整數放在同一個抽屜里,可見這兩個整數被2除余數相等,所以這兩個整數同奇偶。
本例雖然很簡單,不用抽屋原理我們同樣說得很清楚。但是,上述證法卻具有普遍性,能用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可以給學生在合適的時候再補充一個稍微復雜點例子:某人步行10小時,共走了45千米。已知他第1小時走了5千米,最后1小時走了3千米,其余各小時都走了整數千米。說明:在中間的8小時當中,一定存在連續的2個小時,這人至少走了10千米。這是一道復雜一點的抽屜原理題,可以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到恰當的制造抽屜的重要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合理安排一些奧數問題,不僅對學生數理素質的提高很有幫助,而且可以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如能堅持下去,孩子們定會如綿綿春雨中的樹苗,定會漸漸茁壯起來!
參考文獻:
[1]張小敏.信息技術支持的小學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8):115-119.
作者簡介:馬中平,1970年09月28日,男,漢族,籍貫:甘肅靜寧,學歷:大專,研究方向:中小學教育,工作單位:甘肅酒泉肅州區上壩鎮下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