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
摘 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黨面臨的重大任務。為提高脫貧攻堅實效,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潁泉區高度重視扶貧工作,面對發展基礎薄弱、致貧原因復雜、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提出要創新思維,以產業扶貧為主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關鍵詞:潁泉區 精準扶貧 脫貧攻堅 政策創新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2
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階段后,黨和國家將精準扶貧作為實施農民脫貧小康戰略任務的具體要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探索實施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國家扶貧治理體系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精準扶貧已成為我國扶貧戰略思想之一。對農村貧困人口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實施精準扶貧并使之精準脫貧,我國才能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要實現309萬人口脫貧、3000個貧困村出列、31個貧困縣摘帽,任務相當艱巨而繁重。潁泉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緊盯脫貧工作任務,加強工作指導,不斷將脫貧攻堅推向深入。
一、潁泉區精準扶貧基本情況
潁泉區位于阜陽市中心區域,北至東北與太和縣、利辛縣相連,南至東南與潁州區、潁東區兩區交界,西至西北與界首市、太和縣接壤,是阜陽市3個市轄區之一。東西最大直線距離37.9公里,南北最大直線距離28.5公里,轄區總面積648平方公里,總人口70萬。轄4個鎮、2個街道,124個村(社區),其中涉農村(居)109個。
潁泉區現有貧困村40個,2014年以來,累計出列23個貧困村、脫貧34604人。2017年,全區有貧困村17個,貧困戶15398戶、貧困人口33504人,貧困發生率5.58%。2017年計劃出列7個貧困村,脫貧7819戶、16734人。
二、精準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
1.發展基礎薄弱,產業發展緩慢
潁泉區農村自然經濟條件差,經濟基礎條件較弱,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思路和有力措施還有待提升,持續、穩定增收的支撐不足。 產業結構不夠優化,服務體系不完善,主要以傳統產業為主,發展產業的資源稟賦不平衡,特色種養殖等短線產業較多。
現行的扶持政策還不健全、完善,尤其是信息、市場、技術等服務體系還比較滯后,對壯大產業規模還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目前,潁泉區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較少,部分扶貧項目沒有企業做依靠,農民種養出來的農產品銷售渠道還有待完善。
2.致貧原因復雜,脫貧壓力大
目前,潁泉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致貧原因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因病致貧占61.77%, 因殘致貧占19.02 %, 因缺勞動力致貧占9.4%,因缺技術致貧占3.68 %, 因缺資金致貧占3.07%, 因學致貧占1.73%,其他原因致貧占1.34%。在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中,占比最高的是疾病,尤其是大病、慢性病,而后依次是殘疾、勞動力、技術、資金、技術、孩子上學等。
現階段,潁泉區政府兜底任務較重,尤其是對年齡較大和弱勞動能力、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過度依賴兜底政策,壓力較大。
3.自然條件較弱,基礎設施滯后
潁泉區貧困村多分布在偏遠地區或交通不便的地方,基礎設施較弱主要體現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用電質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務不夠到位,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行路難、飲水難、居住條件差等問題比較突出。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短板,基礎設施歷史欠賬較多,水電路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仍然需要改進,自然村莊內和生產機耕路亟待進一步硬化提升。
4.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
在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的產業扶貧、結對幫扶工作等領域中,由于貧困農戶勞動致富的意愿不強、工作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原因,出現了干部“熱”、群眾“冷”的怪象,幫扶工作經常出現結對干部跑斷腿,幫扶農戶撇撇嘴,實際效果卻經不住檢驗的問題。
部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依然嚴重,只想“獲得”不講付出,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出現被動脫貧思想,導致內生動力不足,依賴政策不愿意脫貧。此外,城鄉結合部以及年齡較大、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產業的意愿較為薄弱,到戶產業項目全覆蓋存在一定難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精準脫貧的難度。
三、潁泉區精準扶貧工作的對策
1.創新扶貧思維,實現精準發力
扶貧必須做到精準識別、有的放矢,把握貧困動態變化,講求針對性,提高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能力。全面準確的獲悉貧困人口的分布區域、規模數量、收入來源、致貧因素等情況,建立相應的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扶貧資金和資源流向貧困人口,使真正的貧困者能夠得到更為有效幫扶和救助。
一是堅持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潁泉區按照“兩該兩不該”要求、“兩公示一比對一公告”程序進行識別,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工作。 2017年,新增貧困人口5663人,核減清退4689人,凈增974人。篩查清洗疑點數據信息19.77萬條,做到“人、機、賬、檔、冊”相互一致。
二是堅持精準分析。根據統計數據探究致貧原因,目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致貧原因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因病致貧占61.77%, 因殘致貧占19.02 %,二者的比例高達80.79%,成為脫貧工作的難點。其次是因缺勞動力、缺技術、缺資金、上學等其他原因致貧。
三是堅持分類施策。針對這些致貧原因,制定“一戶一策”,確保脫貧政策覆蓋每一個貧困戶。對于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低保兜底;對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施產業扶貧;對于居住地不適合生存發展的貧困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對于因病、因學、因殘、因災致貧的貧困戶,根據具體原因實施具體政策。總體來看,按照致貧原因分類實施的政策已形成一個體系,就是基礎設施+產業+民生,稱為體系扶貧。其中,基礎設施體現的是“要想富,先修路”,產業扶貧是主要手段,民生扶貧覆蓋了因病、因學、因殘、因災致貧等方面。另外,體系扶貧要打“組合拳”、“傾斜拳”。一方面,脫貧攻堅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另一方面,對絕對貧困人口要有政策傾斜。
2.創新實施產業扶貧,因地制宜推進發展
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做到短期可脫貧、中期可穩定、長期可致富。
一是抓好特色種養業扶貧。修訂完善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實施方案,將原來每戶最高獎補資金由6000元提高到1萬元。2017年以來,投入8101萬元支持13221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戶均補貼6127元。出臺《潁泉區支持貧困村產業發展扶持辦法》、《潁泉區大力推行“四帶一自”模式加快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建設的實施方案》,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入股分紅、務工就業、土地流轉等形式,370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11649戶貧困人口。探索實施產業扶貧新模式,在潁泉區寧老莊鎮,利用貧困戶房前屋后閑置土地資源,推廣種植梨、桃、棗“三棵樹”,發展庭院經濟。在寧老莊鎮大田、長營兩個貧困村與轄區十里桃花谷項目積極對接,由企業拿出流轉的1000畝土地,無償提供果樹、農資和技術,交貧困戶無償承包管理,由企業負責統一銷售。
二是抓好光伏扶貧。2017年完成建設10個村級電站、600個戶用電站,抓搶電價調整機遇,于4月20日前并網發電。為全部154戶貧困殘疾家庭,發放光伏電站補貼46.2萬元,減輕自費部分負擔。
三是抓好電商扶貧。區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成使用,40個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全面提升。開展電商知識進農村培訓43場次、貧困戶352人。2017年“雙11”全市300家重點電商企業,實現交易額5.59億元、1625萬單,其中潁泉區4.52億元。
四是抓好旅游扶貧。加快推進潁泉區王官、葛橋、苗營3個國家級鄉村旅游扶貧村建設,2017年以來新增三星級以上農家樂3家,累計達5家。
五是抓好資產收益扶貧。采取財政投入、村級作為主體,形成資產發包或入股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在工作中探索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農業(大戶)+貧困村、財政支農資金+農業(大戶)+貧困村、農發產業化貸款貼息項目資金+農業(大戶)+貧困村等三種方式。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后勁
基礎設施是貧困村經濟發展與脫貧的關鍵所在,要加強基礎設施的整體發展,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解決交通、飲水、電力、住房“四大短板”問題,打通經濟動脈,切實提高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
一是加快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潁泉區堅持道路先行,改善居住環境。共投資1.59億元實施項目148個,216.96公里,涉及26個貧困村、57個項目、80.53公里。通過“一事一議”,投資3044萬元新建村內道路73公里,涉及40個貧困村、41公里。
二是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投資1.12億元新建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5處、累計達26處,實現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切實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加快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推進貧困地區農網改造升級,投資1.08億元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改善農村供電能力和電壓質量,152個項目均進場施工,解決貧困群眾用電問題。
四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完成危房改造4098戶,其中貧困戶3776戶,撥付危改資金6180.8萬元,實現符合條件、有意愿的貧困戶危房改造、修繕全覆蓋,致力于改善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問題,提升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9.
[2]黃承偉.國際減貧理論與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3]黃承偉,覃志敏.論精準扶貧與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1):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