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高職校從外延擴張向內涵建設的戰略轉變,對于高職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辦學經費,僅僅依靠向國家財政“等、靠、要”的資金籌集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高職院校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辦學經費嚴重不足的現狀,制約著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發展。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資金現狀,發現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影響,尋找出適應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要求,滿足日益發展需要的經費籌集改革的思路與多元化方案。
【關鍵詞】內涵建設;辦學經費;策略研究
一、高職學院經費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其辦學經費嚴重不足的現象日益突出。
(一)硬件設施得不到滿足
由于財政撥款有限,要想增加辦學經費,只能靠擴大招收學生數量從而增加學費收入來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一些院校不顧自身辦學條件,盲目地擴大辦學規模,學生是增加了,但相應的設施跟不上。原來的四人間、六人間不見了,全部是八人間宿舍擁擠不堪,洗漱如廁常常排隊等候,同時帶來一系列安全問題和安全隱患;原來的小班教學模式沒有了,全部被合班授課所取代,學生課堂秩序混亂,影響教師教學進度;實訓器材短缺,電腦設備不足,就減少實踐課課時,學生動手能力,實踐感受大打折扣……總之,能壓縮的一律壓縮,這嚴重影響了畢業生的質量。
(二)優秀教師流失嚴重
由于辦學經費的不夠充足,高職院校教師待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優秀教師流失現象相當嚴重。一方面,年輕教師考取更高學歷學位后,直接跳槽到其他工資待遇高,福利待遇優厚的高職院校工作;另一方面,中年教師晉升教授后,尋求教學條件好,層次更高的本科院校任教。優秀教師的流失直接影響教師隊伍的穩定性,教師隊伍的不穩定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降低又勢必影響學生的就業率,就業又影響了招生,招生數量減少又影響了辦學經費,這樣一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三)學校專業結構設置不合理
由于辦學經費不足,工科類教學設備存在老化的現象,或者無法購置新設備新儀器,不適合現代教學需求,一些實驗實習無法開展,致使相關課程無法開設,甚至相關專業被迫取消,工科類專業在逐步減少。而社科類專業,由于對教學器材要求相對較低,教學設備更新相對較慢,更多的高職院校增設社科類專業。隨著專業結構設置的不合理,社科類的畢業生越來越多,就業越來越難;工科類畢業生嚴重不足,企業中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當然,也有一些高職院校發現某些工科類專業就業需求大,盲目地增設該專業,把原有學院專業結構打亂,學院發展不平衡。
二、高職院校內涵建設中經費籌集的對策
(一)加大財政投入,爭取更多財政支持,推動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近年來,中央財政始終堅持“推改革、促發展”的理念,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地方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覆蓋學校能力建設、學生資助、教師素質提升等全方位的職業教育財政政策框架,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提供了有力地推動了作用。
(二)多方籌措資金,增加投入,打造內涵建設支持性環境
內涵建設是建立在一定的經費保障機制之上的,沒有經費支持,內涵建設將永遠都只是“空談”。因此,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從學校收入中逐年加大內涵建設投入,用于實訓基地建設、教科研獎勵、教師進修深造。另一方面是要多方籌措資金,成立專門的籌款機構,積極爭取財政資助和信譽貸款,吸構的社會捐助等。
(三)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增加辦學經費,滿足內涵建設需要
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可以通過定單培養、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實現雙方的“互贏”。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三大好處:一是定單培養,徹底解決供求關系的矛盾。學校可以根據企業的需求,培養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這樣的人才更有針對性,更能適應企業的需求,可以實現就業的零距離。二是設施共享,解決教育經費不足問題。學校實習實訓的場地和設備可以由企業提供。一方面,企業可以讓學生到生產一線實習實訓,學生既能鞏固理論知識,又能鍛煉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讓企業的部分車間建在學校里,類似于校辦企業,這樣更方便于教學,也解決了企業占地問題。三是師資共享,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不管是學生到企業一線實習,還是在校內建立車間,都可以讓企業的技術人員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校內校外雙向指導,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利用校企及人力資源優勢開辦“校中企、企中校”等途徑,增加辦學經費,滿足內涵建設需要。
參考文獻
[1]梁凌潔.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創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徐佳.我國高職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思路與對策[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呂俠(1981—),女,天津人,天津大學在職研究生,天津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