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含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發表以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為高校教師研究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本文著重探求新形勢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即網絡環境下非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帶來的消極影響,而我們網絡教育平臺又不能急遽跟上,出現教育的網絡陣地荒蕪,本文主要闡述高校網絡互動社區、校外網絡資源共同構建移動性、社交性的多維度、立體化的網絡教育空間,提高主流聲音和正能量的傳播速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新媒體的素養,營造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準。
【關鍵詞】新媒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觀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如何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活起來,應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最新課題。
自微博產生以來,人們逐漸進入到了一個信息發展的全新時代——微時代,微信、微博在人們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產生重大的影響。大學生由于其接受新事物快,而且目前的大學生手里至少有一部智能手機,極大的方便了他們用微博、微信等進行交流互動,基于這種新形勢、新現象,使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在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微時代更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新常態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問題
(一)網絡環境復雜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相互激蕩,新媒體自身的開放性特征使得崇尚個性化的大學生容易處于價值選擇迷茫、混亂的狀態之中。
當今網絡社會中信息的傳播打破了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固有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在全球化日益增強的今天,東西方的地域文化、思維方式、傳統觀念、價值取向、社會形態、生活形式等矛盾沖突,沖擊不斷升溫,萌生出了較為明顯的“文化沖突”。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網絡的創新意識不足
網絡傳媒的開放性給大學生帶來價值意識的沖擊。大學生作為網絡傳媒受眾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群體,他們處于一個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的時期,盡管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一定的道德觀念,但是這些已有的認識傾向于不完整的、不穩定的、不系統的信息,這就使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與此同時,網絡傳媒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滲透力是隱性而又巨大的,它以快速便捷的方式將不同的信息傳遞給學生,而每一個信息的背后都有可能傳遞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態。這樣大學生往往會根據網絡傳輸的信息形成對世界的看法,而忽略源自生活經驗所得,忽視正確的價值觀。在當今意識形態領域,一些非主流的價值觀,甚至影響社會團結的聲音,借助網絡的傳播力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沖擊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給大學生群體帶來十分消極的影響。而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視網絡教育的平臺,沒有新鮮生動有趣的教育形式,還使用簡單說教的方式,青年學生不屑于去欣賞和聽從,教育的網絡陣地荒蕪,這是我們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二、網絡時代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主旋律教育,打造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新陣地
習近平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
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與沖擊,特別是對大學生政治意識錯誤的引導所帶來的后果不容忽視。因此在當前狀態下必須堅持主旋律教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學生積極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隱性教育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針對新媒體隨意編輯、即時發布的特點,校園網絡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新媒體信息的監控和引導,從源頭上確保網絡內容的正面性,從根本上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環境的積極健康。
高校網絡互動社區是學生學習交流、表達訴求、獲取服務的重要平臺,應該成為大學生信息共享、智慧共生、成長共贏的精神家園。高校應以校內網絡社區為核心陣地,堅持“教育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的原則,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服務相結合,切合學生在學習、實踐、生活等方面的實際需求,提高網絡社區的實效性和吸引力。借力校外網絡資源平臺,全面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維空間。在建好高校校內網絡社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校外網絡資源。鼓勵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通個人微博、微信,整合好高校的官方賬號、黨團組織官方賬號和知名學者、專業教師、學生意見領袖等個人賬號,構建微博集群和微信圈,建立起師生之間的雙向關注,提高主流聲音和正能量的傳播速度和影響范圍,搭建具有移動性和社交性的多維度、立體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
(二)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新媒體的素質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是黨和國家理論方針的解讀者,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思想教育者不能以權威標榜自己,而應以生為本,尊重和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提倡大學生積極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由消極被動學習到積極主動學習。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在課堂,還要轉移到網絡上,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專家對微博、微信還并不熟悉,要著力提升他們的媒介素養,提升其人格魅力,努力成為學生的“思想領袖”,融入學生微信圈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等內容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積極改革教育觀念,主動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逐步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線上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線上模式”與內容建設應當充分尊重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學生的網絡生活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要以服務為先導,集中優勢資源,實現學生服務全覆蓋;要精心策劃網絡活動開展方式,打造具有特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活動,通過網絡投票、互動墻等新技術,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同時,還要努力抓住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要節慶日等契機,鼓勵學生對敏感、熱點、重點問題發表觀點、開展討論,并加以正確引導,提升網絡教育平臺的影響力和實效性。
(三)營造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提高和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網絡環境。網絡文化是思想的載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武器。高??梢越柚W絡平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豐富大學生的網上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和網絡觀念。高校應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網絡參與方式,提高識別信息、鑒別信息的能力;要倡導先進、抵制低俗、杜絕違法,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中的健康正確的政治意識、法制意識、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
媒介素養涉及人們對紛繁復雜的媒介信息表現出來的思辨和反應能力。它涵蓋了對不良信息的辨認能力和免疫力。提高高校學生媒介素養,首先要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微網絡中的信息良莠不齊,有些會對學生的成長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有些信息卻能夠對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對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其次,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微網絡,明確告知學生發布不良信息是一種不正確的行為,鼓勵學生發布、分享一些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長,有利于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觀形成的信息。另外,建立相應的微信群等互動交流平臺,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建立良好通暢的情感、心理疏通渠,使學生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和堅定的政治理想兼備的思想道德情懷,胸懷大局,兼濟天下,既有較高文化素養,又有較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