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笛 孫明哲 劉穎
[摘要]2015年“互聯網+”首次出現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隨后,以互聯網為媒介,推動工作發展成為潮流。食品微生物學作為一門內容廣泛、實用性強、操作性強的課程,尤其適合同“互聯網+”結合,建立順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首先分析食品微生物學現階段的教學、課程建設現狀,闡述“互聯網+”進入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建設的必然趨勢,進而分析應該如何順應“互聯網+”潮流進行食品微生物課程建設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互聯網+”;課程建設;食品微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076-02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的質量與安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而食品微生物學正是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的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程。尤其是近些年各類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曝光,讓食品微生物檢測、食品微生物學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食品微生物課程雖然內容廣、操作性強、適用范圍廣,但是課程教學依然普遍采用“填鴨式”灌輸性教學。教師依靠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來教授專業知識,學生則盡可能通過聽講吸收教師提供的知識。在此種模式下,學生固然能夠掌握基本的理論,卻不免覺得意猶未盡,未曾深入。再加上,微生物微小,肉眼難辨,傳統的食品微生物教學模式根本無法將微生物直觀、真實地展示給學生,學生的課程學習只能依靠“盲猜”和想象,不僅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材內容固化,難以適用微生物學習的更新頻率,導致課程與實際生活嚴重脫節。
一、“互聯網+”與食品生物學結合勢在必行
(一)“互聯網+”模式深受歡迎
互聯網自1969年在美國誕生以來,憑借其信息傳輸速度快、成本低、范圍廣的特點,迅速滲透到當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覆蓋商業、教育等各個領域。截至2016年底,我國互聯網用戶數量達到7.31億,全年新增互聯網用戶近5千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53.2%。而伴隨著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普及、4G技術的推廣,這一數據更是逐年攀升。基于自然狀態的互聯網學習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學習者互聯網學習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為3.61分(滿分為5分),整體處于中高水平。而19~24歲年齡段的互聯網學習者占據30%以上,正說明大學生大專生群體是互聯網學習的主要用戶群體。
“互聯網+教育”讓高校教育普及率更高、互動型更強,學生可利用遠程網絡實現課程內容學習、在線請教問題、組織小組構圖互動,而且能夠利用PPT、視頻等多種形式將自己的總結全面展示出來,讓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的滿足感和自豪感。而食品微生物學作為一項更新速度快、理論知識多、實驗教學強的實用性課程,更是需要利用互聯網讓學生獲得多重滿足感。
(二)食品微生物學需要結合“互聯網+”
食品微生物學分為基礎理論知識和食品微生物學實驗兩部分,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對食品加工、制作、儲存中涉及的微生物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而食品微生物學實驗是在實踐中對學生掌握的食品微生物專業知識的驗證,用來鞏固和加深對生物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熟悉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檢測的基本操作技能。然而食品微生物學中很多理論知識受到時間、實驗條件等因素影響并不能完全通過現實中的微生物學實驗展現出來,因此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此基礎知識以視頻、圖文形式展示出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再加上,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包含十幾個微生物學實驗,由簡入繁,包含微生物染色與形態觀察等,為了保證學生足夠了解實驗的真諦,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事先模擬展示實驗過程,能夠保證學生深入了解、熟悉實驗原理及操作情況。無論從基礎理論課還是實驗課的角度,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建設需要結合“互聯網+”來提高教學質量。
(三)“互聯網+教育”是未來行業發展必然趨勢
作為教育界的新寵,互聯網與教育相結合已成為普遍趨勢,備受教育界與互聯網界的關注。《2017—2018中國互聯網教育發展趨勢報告》調查顯示截止到2017年,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54.3%,在線教育的用戶規模已達到1.44億,其中,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1.20億,增長率為22.4%,中國互聯網教育的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互聯網+”教育將迎來巨大的盈利和發展機遇。
從2010年開始,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和用戶規模便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從最先的不足500億元,發展到2016年的1375億元和2017年1600億元,據預測,這一數據到2019年可突破2000億元大關,到2021年可達2830億元。“互聯網+教育”是未來行業發展必然趨勢,食品微生物學的課程建設自然也離不開與“互聯網+”的結合。
二、“互聯網+”應用于食品微生物課程的建設思路
(一)在線學習網站搭建
微生物體積微小、種類繁多,肉眼難以直接觀察,如果單純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學生只能憑想象學習,難以真正看到微生物的結構形態。通過網絡教學資源和互聯網技術,可以將微生物具象化地展示出來,便于學生直接觀察,加深了解。關于網站搭建內容,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功能。
1.微生物形象展示
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和食品等多種形式將課程內容形象化地展示出來。尤其是難以直接觀察的微生物,更是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直觀、生動的展示,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立體,更便于學生學習。
2.微生物課程設計
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以模塊化展示,包含理論、實踐和資源3個模塊,網站導航欄對3個模塊下的各種教學內容和資料進行框架化展示,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重難點和課程內容展示,便于學生在線自主學習。
3.課程預習
課程預習模塊是學生在線學習的有效工具,提前提供食品微生物課程預習、疑難問題解決、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功能,引導學生獨立學習、自由探索。
4.課堂知識訓練
網站建設中增加課堂知識訓練,供教師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實驗掌握程度測試,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創立多元化教學模式
1.建設立體化教學情境
在食品微生物學教學中,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建設立體化教學情境,讓教學過程更加形象、直觀、有趣。比如,在微生物生態和食品釀造的學習中,對教材上關于釀造酒、醋和其他調味品的生產工藝進行生動、詳細的視頻式講解,對各類食品發酵菌種的類型、生長特性和作用進行一一講解,讓學生對發酵菌種產生強烈的感性認識,感受微生物的奇妙。
2.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微生物種類多樣,衍生速度快,因此單純依靠教師教授根本不能滿足食品微生物的學習需求,必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其自主自發地學習。例如,以圖文形式展示生物膜、多糖等產品的生成過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微生物對人體的妙用,同時也讓學生能夠時刻從身邊的事物著手,時刻進行食品微生物學的學習。
同時,利用身邊的熱點事例,比如艾滋病、瘋牛病、流感病毒、非典等進行微生物介紹,使學生習慣于將微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強化實踐學習和考核模式
1.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
食品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理論知識是基礎,而實踐能力才是保證學生能夠源源不斷利用食品微生物學知識的基礎,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是食品微生物學教學的關鍵。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問題學習的教學。
(1)提出問題
在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入典型的微生物案例,引導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融合提出相關的問題。比如在學習了食源性病源感染和食品中毒的知識后,利用互聯網技術形象展示食品中毒案例,引導學生不禁疑問:食源性疾病流行的危險因素是什么?食物中毒有什么特點?
(2)互動討論
利用網絡平臺,提供學生隨時隨地互動討論的機會。學生不僅可以依靠互聯網搜集各種信息和資料,大家一起在線共享、討論、分析,教師也可以通過平臺給予學生遠程指導和協助,幫助學生深刻了解基礎知識。
(3)總結答疑
互動討論后,學生通過PPT演講、小視頻、圖文信息的方式,發布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最終,由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和匯報進行總結分析。
問題式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師生間交流互動,增加師生感情,而且可以通過對各類互聯網工具和資源的利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求知能力。
2.加強校企合作
作為市場動態的風向標,企業最能發現現存的實際問題,從而發現食品微生物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很多學校都希望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和實際研究能力。
但是,從很多企業,尤其是食品型企業的角度來講,他們很多生產、科研崗位并不會對毫無經驗的學生開放,充其量可以由教師們參與。因此如何將教師實際參與的企業生產、科研效果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就成為一個難題。利用互聯網技術,教師們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將實踐內容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形式展示給學生,將實踐中發現的新問題和調研效果通過網站、新媒體平臺等傳遞給更多人群,提高宣傳效果,將企業真實案例融合到實際課程教學中,使得授課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
3.線上、線下互補
當今的大學生、大專生,生于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對電子產品的接受度遠大于書本,與其在課堂上將他們禁錮在書本面前進行灌輸,不如讓他們利用電腦、手機等終端在課前課后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既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延伸了課堂的長度與寬度。
三、結論
食品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知識量龐大、實踐性強的應用型學科,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求知力要求尤為突出。而“互聯網+”應用對食品微生物學的豐富知識模塊化展示、形象化展示以及實踐性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今后,高校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技術與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建設的結合,積極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方法等改革創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其對于食品微生物學的興趣,加深學生直觀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湯優,李嘉偉,李丹,等.“互聯網+”下的智慧教室設計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16(7).
[2]耿瑋崢,喬曉輝,張慶鎬.提高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學習效果探討[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15(3).
[3]李興杰,李小六,范永山.微生物學實驗課授課方法與考核方法的改革[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