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國 韓蔚 王娟
[摘要]構建并完善適合學院發展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智慧互聯方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探索并建立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教育原則、創業素質及拓展課程體系,通過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實踐教學環節等舉措促進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線上線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130-02
一、前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曾指出:要“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1]在國家大力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有關精神指引下,完成并實施高專院校內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成為我院2017年以來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必須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以達到提升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二、構建并完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智慧互聯方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現階段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已經初步完成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智慧互聯方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該課程體系的內容主要包含如下:
(一)構建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培養模式
大學生在校期間要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而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與創新創業知識關聯不大,在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缺乏對他們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造成了他們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方面的缺失。因此,學院大膽嘗試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得大學生在掌握了具體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了解本專業的具體動態和發展方向,從而能夠將創新變成專業知識的一部分。學生具備了良好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再加上靈活的創新思維和強烈的創業意識,便能夠在頂崗實習期間按照自己的規劃去鍛煉自己、發展自己,才能真正把自己鍛煉成為崗位創業型的人才。
(二)融入“跨學科+多手段”的課程體系構建原則
依托原有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把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我院建立了“跨學科+多手段”的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使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相融合。
跨學科指在原有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開設課程基礎之上,引入“物聯網”“互聯網+”等技術進行應用系統開發[2],利用軌道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等實訓項目加強學生對相關領域不同學科知識層面的擴展,從而使學生在掌握本專業技能的同時,能夠將相關專業知識進行整合,具備全面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多手段指在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比如《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時,并不是一味地在課堂上灌輸創新創業的相關知識,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如創業情景模擬、創業崗位分析、個人演說、求職場景再現等具體形式,以相關理論知識為支撐,去發現具體問題的創新點,能夠得到什么樣的啟發,應用什么樣的策略等,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構建創業素質(創新創業軟實力)的培養體系
在創新創業軟實力方面,主要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素質為目標。按照學期循序漸進的模式組織實施創新創業軟實力課程。學生在校時間共有五個學期,從第一學期到第五學期,依據學生綜合創業素質能力安排課程,將職業素養與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創業基礎以及企業經營管理與戰略發展等課程穿插到大學生日常專業課的學習中,使在校大學生不但能夠掌握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能掌握創新創業的相關理念、思維、技巧,提高創新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四)構建創新素質(創新創業硬實力)的培養體系
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硬實力主要體現在學院的課程設置方面。以清華在線教育平臺為依托,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設了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以及項目研發課程。課程圍繞鍛煉大學生的綜合創新素質能力為目標,在難度和適應性上層層推進,在五個學期時間段上合理組織與實施創新創業硬實力課程。其中公共基礎課主要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職業英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心理健康教育及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等,這些課程面向學院所有學生開設。專業基礎課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網絡設備管理與調試、C#程序設計及網頁圖像處理等。專業核心課程包括SQL Server數據庫應用、Php+Mysql動態網站開發、動態網站建設(.net)、Jquery框架應用、網站管理與維護以及linux操作系統應用等。項目研發課程主要包括Android項目開發實踐、Python web開發、UML應用等課程。
(五)構建拓展與創新能力課程體系
在創業素質(創新創業軟實力)培養和創新素質(創新創業硬實力)培養結束之后,學院安排在第六學期開展形式多樣的個性化培養拓展課程。這些課程主要圍繞頂崗實訓、職業技能測試、參加技能大賽等方式進行[3]。主要表現在:學生到校企合作企業武漢美斯坦福公司及北京慧科等公司實習鍛煉;聘請企業專家對學生進行創業指導;參加“互聯網+特色專業”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參加省科技節各項賽事;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考取網頁設計師、網站設計師、數據庫應用工程師以及網站開發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證書。這種實戰型的人才培養方式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成為學院探索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
三、構建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具體措施
(一)實現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智慧互聯方向)的教學內容創新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智慧互聯方向)教師緊跟時代步伐,以專業帶頭人為首的教學團隊摒棄了已與時代脫節的部分專業課程,新近開設了Android系統的開發與設計、JavaScript+Jquery、云計算等實用課程,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該專業前沿的理論知識,緊握時代脈搏。同時,在課堂內容的安排以及教學活動的設計上,突出創新思路,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思維創新,展開聯想與假設。另外,在課堂授課環節中,專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七步”項目教學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學生學習完課堂任務,不但掌握了相應的知識點,而且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對后續內容的學習大有裨益。
(二)實現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智慧互聯方向)的實踐教學環節創新
培養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的實操能力,是實踐教學環節的亮點。鑒于該專業的具體特點,學生知識點的學習和項目實踐活動的點點滴滴都需要在計算機上操作完成。因此,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與本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銜接起來,邊學邊做,學做結合。學院分批在校內建立了開放性的實驗實訓基地和社會實踐中心[4],為學生的創業實踐提供了模擬和訓練的場所,也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具開放性和競爭力的實踐環境,激勵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加強了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
(三)實現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智慧互聯方向)的教學方法實效創新
由于學期內各門課程內容排列緊湊,想要在有限時間內達到學生學習效果理想化,必須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實效創新。本學年,學院積極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有了很大改進。先期,教師首先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及專業知識分列成許多獨立的知識點,然后以微視頻的形式推送到學生的APP端,學生可以利用瑣碎、零散的時間在線觀看學習視頻內容,隨后完成測試任務。課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重點地講解知識點并指導學生完成練習。課后,學生完成課堂評價,教師完成教學反饋。各環節緊密相扣,將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與專業理論知識有機地糅合在一起,調動了學生處理問題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5]。
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采用“ABCD”四步法,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結合起來,極大地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了創新的困難與樂趣,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團結協作、實踐動手能力等,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四)實現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智慧互聯方向)的考核方式創新突破
以往對學生學習的考核方式只側重于對學習效果的考核,在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后,我們加入了對學習過程的考核。針對具體的學習任務,我們不但要考核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學習的內容,還要看學生的在線學習行為,包括在線學習時長、向教師提問的次數以及學習筆記的記錄等,這就要求學生面對實際問題要充分展開想象力,激發課程創新思路,在學習中建立創新創業意識。另外,加大線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可確立項目學習小組,進行小組成員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分,從而促進學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協作,增強團隊創業意識。
我院創新創業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使得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結合,訓練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我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智慧互聯方向)人才培養已全面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省內及國內創新創業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幫助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6-05-19].
[2]南旭光.“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特征與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7(2):37-42.
[3]周捷信.基于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路徑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22-24.
[4]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個性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國家行政教育學院學報,2015(3):27-31.
[5]蘇麗娜.就業競爭力下高校創業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科技展望,2017(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