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摘要]體驗式教學模式順應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需求,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使學生在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情感體驗,理解建構知識并逐步發展成能力。采用體驗式教學受到藝術類學生的肯定和青睞,對促進藝術類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起積極作用。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大學英語;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170-02
近年來,隨著大學英語教學理念的變革,我國大學英語教育改革也逐漸升溫。《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對教學模式的明確規定,高校應該改變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自主式方向發展。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應該強調“學生中心”,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角色的培養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需逐步從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轉變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模式正好滿足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體驗式英語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具體體驗”在活動和交際中“發現”語言使用原則,并能夠應用到實際交流中的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孔慶炎,等,2003)。
一、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內涵
體驗式學習理論是由美國人大衛·庫伯(David Kolb)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即在語言教學中嘗試引入體驗式教學法。基于教師的既定教學目標,從教學需要出發,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配合下,老師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情感體驗從而更有效地理解教學內容,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情境教學和心理體驗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親身參與和內心體驗,通過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以及加強師生的雙向互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一定的教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呈現或再現教學內容,使學生在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情感體驗,理解建構知識并逐步發展成能力。David Nunan提出,對教學理念各個方面都有深遠影響的變化就是從知識“傳授式”的模式向“體驗式”模式的轉變。(Nunan D,2001)體驗式教學模式以“在體驗中發展”為指導思想,以體驗作為主要途徑,關注教學過程及情感體驗,通過師生情感體驗的雙邊互動,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成長。
二、高職藝術類學生學情分析
作為高校中的一個特殊英語群體——藝術類大學生,與普通專業大學生相比具有多方面的差異。整體而言,這一群體專業性較強,個性鮮明,但英語基礎普遍偏差、底子薄,對英語不感興趣、不夠重視。由于他們長期受藝術思維的影響更喜歡形象和視覺的沖擊,更感性、更情緒化。而語言則更加偏重規則,這自然成為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的障礙和瓶頸。
為改變我院藝術類大學生英語學習現狀,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英語綜合能力,在2018年3月到2018年7月期間,在作者所帶兩個班級共計七十名學生有余首次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對比上學年教學效果,體會此教學模式給英語教學帶來的改變。
三、體驗式教學法的實施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嚴重,以講授知識點和語法為主,這種模式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而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情感體驗、職業體驗等體驗活動,從而掌握學習內容并能活學活用。以專業為導向,項目引領,創設不同的職場生活情境,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專業和生活,緊密圍繞學生的職業崗位需求,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因此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了更多使用英語交流的機會,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但由于體驗式教學缺乏完整的、系統的指導,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容易隨意化、形式化、無計劃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環節中緊扣教學內容,讓學生主動體驗參與,引發學生思考。下面以《新編綜合英語》上冊Unit 2 Text A Online Advertising為例具體闡述如何開展體驗式教學。
(一)創設情境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好的體驗,教師和學生需要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教師需要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安排等,從而針對教學內容收集大量的素材或視聽材料,能夠由此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下引起興趣、激發參與學習的欲望。另外也可以事先要求學生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查閱相關資料,做好一定的鋪墊。例如在學習本課之前,教師在雨課堂平臺預設投票題或單項、多項選擇題或主觀問答題讓學生事先預習,對主題有所了解。如可以設置“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can we get from advertising?”“What are the recent forms of advertising”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各大媒介出現的廣告能夠給予觀眾的信息。
(二)體驗情境
教師在課前搜集了大量的視聽材料或其他素材,師生共同利用多媒體體驗素材所反映的情境體會語言是如何應用的。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討論、分組辯論等形式引發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如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提供一定的背景資料后可以要求學生分組討論“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wspaper, radio and television advertising?”并在課堂上設計不同角色讓學生共同探究這一頗具爭議的話題。如一組扮演廣告商爭先在各大媒體大肆做廣告宣傳,一組扮演媒體受眾,針對各大平臺鋪天蓋地的廣告持抵觸和反對意見。另外一組扮演大眾媒介,出于他們自身的生存利益支持廣告宣傳。讓學生在辯論和探討中體驗廣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幫助又有哪些負面效應,從而啟發人們辯證合理地看待利用廣告。這種模式的教學能夠成功地調動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和辯論,架起了學生已知經驗、學習和情感之間的橋梁,不僅有利于掌握語言知識,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三)歸納知識
在體驗結束之后,整個教學過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歸納應用語言知識點。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在體驗階段獲得的知識點,并結合預習作業和課后任務將歸納到的知識點應用到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起到強化鞏固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總結進行點評和糾正,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擴展。
(四)實踐提升
這是對課堂教學的深化和補充,一定要與課堂教學內容息息相關,意在鍛煉學生對語言的實際操練,并不是簡單的課堂重復,否則起不到提升的效果。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訪談、對話、角色扮演、作文等,但關鍵在于要創設有效的體驗情境,創造一個積極正確的語言應用環境,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強化鞏固的效果。比如在此課教學結束前,作者布置了一項寫作任務:既然廣告有利有弊,如何讓廣告對我們的生活發揮積極的作用。要求學生以此為主題進行寫作,也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反饋與問題
在開展體驗式教學以來,教師自己注重課后反思和教學反饋。體驗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英語表達自信。學生在體驗中需要相互配合和相互交流,也能夠在體驗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有了這樣一種輕松愉悅的體驗環境可以讓學生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能夠更加自由、自主地應用英語,而不必過分擔心由于錯誤表達、用詞不當等帶來的困擾。
除了教師自己的總結和教學反思之外,為了深入了解此教學模式給教學現狀帶來的改變設計了針對學生的一份調查問卷。調查對象是2017級廣告和動畫專業大一學生,學生完成調查問卷69份。圍繞英語學習樂趣、學習動機、體驗式教學模式上課感受、學習收獲等設計并對調查問卷進行了數據分析。經過分析,體驗式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肯定和青睞。超過90%的學生對英語是有興趣的,近90%而學生英語學習的原因是出于興趣和長遠發展考慮,絕大部分是通過英語課堂和英文電影歌曲獲得英語學習。近98%的學生認為體驗式教學在本課程中應用合理并且對學習有幫助,可以激發學習興趣,有助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引發相關問題的思考。100%的學生認為老師所創設的體驗情境與教學內容相吻合,70%的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積極參與,互相協作,和團隊成員共同探討,25%的學生積極參與,但認為團隊表現較差,只有5%左右的學生認為課堂上只是少數學生表現,大部分學生態度不積極。因此針對學生參與意識不、體驗意識不夠、勉強參加或不愿參加的問題,教師要考慮體驗環節的選擇或設計;另一方面要跟蹤問效,尤其要了解學生不積極、不主動背后的原因(李一鳴,2012)。另外針對學生目前英語學習的最大困難即基礎知識的掌握,應該汲取傳統教學模式中的精華部分,在體驗式教學中思考如何更好地滲透知識學習以滿足學生夠用的需求。在學生體驗過程中更加注意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給原來表現不夠積極的學生更多鼓勵和更多體驗機會,使其從中受益。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彌補了傳統英語教學的一些不足,由傳統的“傳授”轉變為“體驗”,使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得到實踐和操練,順應職業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應用為主,夠用為度”,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化學習。既讓學生快樂自信地體驗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等。這種靈活的教學模式必然受到藝術類學生的青睞,對促進藝術類學生的大學英語學習起積極的作用。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搜集背景材料,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當然這一教學模式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因側重對學生的親身體驗而忽視了對英語知識點詞匯和句法的掌握,對學校的硬件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等。但是鑒于體驗式教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效果,還是值得教師繼續研究和探索的。
參考文獻:
[1]孔慶炎,胡壯麟,桎詩春,等.關注《大學體驗英語》[J].中國大學教育,2003(8).
[2]Nunan 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李一鳴.談角色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2(5).
[4]李浩宇.體驗式教學法在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J].繼續教育研究,2016(5).
[5]胡尚峰,田濤.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