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偉玉
摘 要:體育課堂常規是體育課堂教學正常進行的有效保證,是師生應該共同遵守的規則和規范。但隨著教學對象、社會環境及教育理念的變化,體育課常規也隨之改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三個應對策略。雖然體育課堂常規看似大同小異,但每所學校由于受教師個人理解、學校文化氛圍和學生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我們看到的體育課堂也會迥然不同。
關鍵詞:體育教學;課堂常規;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a)-0091-02
新的體育教學觀強調所有的體育活動必須要指向學生的發展,如果用這個教育理念來重新審視原有的體育課堂常規,我們會發現這些常規中有的依然適用,有的則需要改進,當然還應補充一些“新常規”。開始部分主要是為了迅速集中起學生的注意力進入上課狀態,結束部分則是為了集中講評,同時也是學生必須遵守的相關課堂禮儀。“站姿端正、抬頭挺胸”主要出于訓練學生的作風,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質。“保持立正姿勢”,有的老師甚至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一律舉右手”等顯得過于僵硬呆板,有必要進行改進。而“注意力集中,不講話,不做與體育學習無關的事、注意聽其他同學講或觀察,不隨便插嘴或吵鬧”等,我們應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此加以提煉改進,我們不妨可以從“敢于展示、學會傾聽、敢于質疑、學會評價”等4個方面加以引導。“敢于展示”,我們在體育教學中發現,每次提問時主動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我們在教學中應多多鼓勵學生主動走到隊伍前面,如筆者在教學就規定如果主動回答問題或展示動作,且能夠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或展示出完整動作的同學,即使回答不到位或動作完成有瑕疵,我們在過程評價中也會給予一定的加分。“學會傾聽”,傾聽是一種修養,傾聽是一種尊重,當其他同學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學習成果時,我們要求學生仔細聽認真看,不隨意打斷對方,對有出現的疑問不在私下議論。“敢于質疑”,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我們應鼓勵學生多思考、勤動腦,敢于質疑教師和學生提出的觀點,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論據。“學會評價”,評價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好、差”等字面上,而應該結合自己的理解就同伴的動作完成質量、學習情況和協調合作進行評述。
雖然體育課堂常規看似大同小異,但每所學校由于受教師個人理解、學校文化氛圍和學生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我們看到的體育課堂也會迥然不同。那么我們如何將這些的課堂常規內化為學生的自覺呢?
1 體育教師具有“善變”的智慧
新的教育形勢下,師生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更加平等。以往教師是課堂常規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教師就是權威。當某一學生在體育課中有違反課堂常規時,體育教師便對其大聲訓斥一番,然后罰其跑步或做俯臥撐。這樣不但不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反而會將師生關系置于對立的兩面。(1)變內容。我們要使學生將課堂規范內化為自覺行為,首先要增強其對體育課堂常規的認同感。因此,我們在每學期的第一節引導課上,就課堂常規的內容征求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然后形成正式的文字粘貼在學生的體育課本的第一頁。(2)變形式。我們體育課往往只重視懲罰,如在體育課中對遲到、曠課等違反課堂常規的學生,扣除相應的分數;教學比賽中輸的一方隊員罰做俯臥撐,而對課堂常規執行好的同學和比賽獲勝一方卻沒有太對的獎勵方法(最多是教師的表揚或學生的掌聲),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負強化”,不利于課堂常規的執行。我們可以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加分(低年級的同學可以采用獎勵小紅花或五角星),過段時間我們變為給表現好的學生一定物質獎勵(糖果、巧克力等),一段時間后我們也改變形式給表現好的學生一次抽獎機會(獎品也會是學生意想不到的)。(3)變手段。我們在正面激勵的同時,絕不能對學生違反課堂常規的行為視而不見,但再不能是大聲的訓斥,甚至是粗暴的謾罵,這樣不但不能起到教育警示作用,相反會使置師生關系于對立面上。一方面,體育教師,可以借助于手勢、眼神及聲調的變化等來對違規學生進行提醒,如在準備活動時用一些特定的手勢來指揮學生的行進路線及動作方式,用眼神及口令的變化來提醒哪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用班級集體教育的力量,如體育委員在整隊時,會有一兩個學生在講話,教師可以先不進入課堂,并說:“我們全班在等兩個同學”,這樣全班的注意力便會集中到這些違規的同學身上,并有同伴的批評。這樣既對違規的學生進行了教育警示,又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融洽了師生關系,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2 體育教師提高“善辯”的能力
體育課通常是在室外進行的,因此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會受到諸多干擾因素的影響,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違反體育課堂課堂的現象也是正常的。教師應該提高對學生的行為的辨別能力。(1)要“辯真偽”。課堂中違反課堂常規大致有以下兩種類型:①不明規。由于通常我們室外課成四列橫隊站立,有可能教師在強調一個常規要求時,第四列的某個學生就沒有聽清,然后在下面的練習中出現了違規的行為。低年級學生對課堂常規中的“注意安全、尊敬師長”等抽象要求理解模糊,需要教師進一步明確要求。②不守規。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學生到了叛逆期后,少部分學生對課堂常規采取“軟抵抗”,經常會在課堂發出怪聲或做出一些出格的動作。教師應該擦亮眼睛,分辨出是哪一類型的違規行為,對于前者教師要仔細講清常規要求,而對于后者來說,教師除了采取一定的批評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循循善誘,多與他們交流,引導他們認識到遵守課堂常規的重要性,并逐漸養成遵守課堂常規的習慣。(2)要“辯時機”。我們要有效把握好進行常規教育的時機,總的原則是“抓好起始年級,抓好第一節課”,而就一節課而言,我重點抓住開始部分和結束部分的常規教育時機,對于基本部分的常規,尤其是在學生練習、交流和互動時,不能過于拘謹呆板。如在實心球練習時,我們通常要求一列同學練習,其余三列同學排好隊觀看練習,其實這樣的練習效果并不理想,后面的同學根本看不到前面的同學的動作,我們可以在練習同學的后面劃定安全區域,在同伴練習時,學生可以在規定區域內徒手模仿、相互交流、相互糾錯等。同樣在籃球的單手肩上投籃教學中,以往都是一組排成一路,一個同學站在罰球線上練習,其余同學在后面,我們可以讓學生在不影響持球同學練習的前提下,讓學生散開練習。這樣看似“形散”的課堂,因為給了學生更多自我練習的空間和時間,而使每名學生都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起來了,做到了“神不散”。
3 體育教師尋求“合力”的配合
(1)開學初,體育組教師應圍繞“如何制定體育課堂常規”的主題開展一次教研活動,就常規的內容、形式及執行要求等進行交流,達成共識,尤其是同年級的教師要統一課堂常規要求,以保證課堂常規的連續性和層次性。如在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我們要求教師在上課前到班帶領學生排好隊進入場地;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的學生在體育委員的帶領下排隊進入場地;而到了高中階段時則是體育委員告知學生集合地點然后同學們自行到達。再有在“師生問好”時,小學階段要求學生呼“老師您好”的同時向教師鞠躬,而到了中學階段則要求簡潔明了地喊下“老師好”就可以了。(2)我們要與其他任課教師進行交流,尤其是要取得班主任的認同。在體育課上,很多學生將遲到歸因于上一節課教師的拖堂,我們要將體育課“提前到場”的常規要求告知其他任課教師,使他們能夠給學生留有時間上的提前量。再有為杜絕學生“假請假”的現象,我們要求學生手寫請假條,并且請班主任簽字。同時我們也就班級中一些違規現象與班主任進行交流,形成教育的合力,持之以恒地抓好常規。
隨著教育形勢的不斷變化,體育教師在制定體育課堂常規時應該尋找出在自由與束縛的平衡點,不但需要加強對學生常規執行的管理,而且要多渠道提高教師管理課堂的藝術性,確保體育課堂的科學高效。
參考文獻
[1] 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9):72-80.
[2] 潘紹偉.陽光體育運動問題的再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7(5):14-17.
[3] 張潔楊正偉.體育課堂教學中發展“補償性體能”的探索[J].體育師友,2013(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