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卓 劉祥文
摘要?鄉村旅游產業開發是促進鄉村旅游扶貧、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以陜西省鄉村旅游著名品牌——漢中油菜花海旅游為例,分析漢中油菜花海旅游扶貧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就如何進一步完善鄉村旅游扶貧探索可行路徑。
關鍵詞?油菜花海旅游;精準扶貧;內生動力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8)35-0205-03
陜南秦巴山區的漢中、安康、商洛長久以來都是陜西省農村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區域。其中漢中市下轄11個縣區,陜西省5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名額里囊括漢中10個縣區,分別是佛坪縣、留壩縣、洋縣、勉縣、西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城固縣與南鄭區。近年來漢中市政府不斷探索、創新和實施了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精準扶貧方式,其中成效卓著的當屬“旅游+扶貧”戰略的實施,它不僅有助于農民脫貧脫困,而且還能有效推進農業農村的全面振興與發展。漢中油菜花海曾多次被人民網、搜狐網評選為“中國最美油菜花海”,漢中把握機遇自2010年起成功舉辦了九屆最美油菜花海文化旅游活動,油菜花海旅游已成為當地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民生產業與重要依托。目前如何持續推進漢中油菜花海旅游產業的大發展,使之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實現良性互動、互利共榮,并不斷增強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筆者針對油菜花海旅游扶貧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探索可行路徑以期最大限度地激發漢中油菜花海旅游品牌的扶貧效應。
1?漢中油菜花海旅游扶貧具備的優勢
1.1?資源氣候優勢
自然資源匱乏、氣候條件惡劣是很多貧困地區深陷貧困的關鍵性原因。而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屬于典型的溫帶與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地帶,與許多貧困地區相比,這里自然稟賦豐厚,氣候氣溫適宜,年平均溫度12.1~14.5 ℃,土壤肥沃,無論在油菜花的生長期、成熟期還是開花期,當地的溫度、濕度、降水、日照、土壤pH等均十分有利于它的大面積種植。2018年漢中市下轄的11個縣區油菜花種植面積已超過8.00萬hm2,其中南鄭區種植面積約1.53萬hm2,洋縣約0.80萬hm2,作為2018年油菜花節主場的勉縣種植面積約1.07萬hm2,這都為漢中開展鄉村旅游扶貧提供了堅實的產業基礎與發展依托。
1.2?高鐵運輸優勢
交通便利是發展區域旅游與助力脫貧的重要支撐。2017年底開通的西成高鐵全長約509.0 km,在漢中境內就長達208.7 km,占總里程的40%。2018年清明小長假期間漢中方向運行的動車組列車共計249對,是西安北站列車開行密度最大的方向。西成高鐵的開通極大地縮短了漢中與西安、成都以及西南、華南、華中、華北等區域的時間距離,增加了客流運輸總量,放大和延伸了客源市場的地域空間,客觀上不斷倒逼高鐵沿線基礎設施條件的配套改善,為漢中高鐵沿線貧困縣區推進鄉村旅游、實施精準扶貧創造了巨大契機。據統計,高鐵開通后的2018年清明小長假3天,漢中共接待游客308.4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5.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6%和26.7%。
1.3?政策扶持優勢
2014年國家旅游局下發了《關于實施美麗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的通知》,將漢中下轄的110個鄉村確定為國家旅游扶貧重點村。作為響應,陜西省旅游局提出要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為主戰場,以貧困村為對象,以服務和開展鄉村旅游為渠道實施旅游精準扶貧。有利的政策大環境為漢中發展油菜花海旅游扶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漢中市政府也極為重視這一節會活動,每次都提前半年就油菜花節承辦的各項內容,從統籌策劃、政策方針、節會主題的確立到資源整合、媒體宣傳、異地推介的實施進行統籌布局與細致安排,力爭通過打造油菜花海鄉村旅游品牌帶動漢中旅游產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的推進。
2?漢中油菜花海旅游扶貧面臨的困境
2.1?油菜花種植的問題
旅游資源的豐裕度與吸引力是搞好鄉村旅游扶貧的前提,油菜花作為漢中文化旅游品牌的依托,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一方面觀賞性油菜花品種較為單一,漢中作為陜西省乃至全國油菜主產區,油菜花品種的選擇經歷了不斷更新換代的過程,目前高產、高含油量、耐濕、抗病的“雙低”油菜種植比重為98%以上。然而從旅游觀光角度出發,漢中油菜花品種在花期、花形、花色等方面與全國各地著名油菜花游覽勝地如云南羅平、青海門源、江西婺源、貴州安順等的都較為類似,缺乏創新性與獨特性[1]。另一方面油菜花花期較短,漢中油菜花節舉辦時間一般是每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然而盛花期只有短短30多天,2018年勉縣主場的油菜花在3月下旬已達到盛放,清明小長假后就逐漸呈現衰敗景象,隨之而來的就是客流量大幅減少與旅游市場降溫。
2.2?交通運輸帶來的問題
交通系統的通達性與便利度是推進鄉村旅游扶貧的關鍵。目前漢中油菜花海旅游暴露出來的交通問題及不利影響主要包括:一方面從鐵路運輸來看,西成高鐵的開通極大改變了漢中鄉村旅客的客源結構與年齡結構,自由行游客與老年游客在游客總量中占比上升,客觀上要求漢中各區縣公交網絡系統應與高鐵運輸無縫對接。然而調查顯示,2018年漢中油菜花海旅游節期間,游客乘坐高鐵來到漢中,盡管火車站客運中心與漢運司提供了充裕班次運送游客前往主會場勉縣,但令人尷尬的是很多游客到達勉縣客運中心后找不到能直達各個觀花點的旅游大巴與城鄉公交,只能靠打滴滴、坐的士或報旅行團前往參觀,可異地滴滴不夠便利、當地的士只議價不打表、多數旅行團開團有時間與人數限制等,都極大降低了旅客的游覽滿意度。此外高鐵開通還帶來另一個嚴峻問題,即加劇了高鐵沿線相似旅游區的競爭。如西成高鐵漢中段主要停靠佛坪縣、洋縣、城固縣、南鄭區、寧強縣等貧困縣區,每年油菜花季的旅游產品和旅游項目都極具相似性與替代性,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漢中旅游產業內部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從公路交通來看,漢中是陜西省首個擁有繞城高速環線的地級市,全市高速公路有513 km,公路總里程達18 828 km,每年油菜花節主辦單位都會設計很多自駕游觀花線路引導游客進出漢中旅游。然而一些區縣景區周邊和景區內部無論是道路的通達能力、路牌指示的清晰度還是區域內小交通的網絡化與便利度等都存在一定問題,如觀花線路鄉道過于狹窄、交通擁堵難以會車和調頭、缺乏停車場與休息站,且加油、加氣以及汽車充電都不夠便利等。
2.3?貧困人口自身的問題
貧困人口是鄉村旅游扶貧的主要幫扶對象,也是推動旅游開發的核心力量,然而他們自身存在的問題制約與阻礙著其參與到油菜花海旅游扶貧中來。首先貧困人口思想觀念落伍,在推進旅游扶貧過程中,漢中很多農村貧困人口缺乏脫貧攻堅主體意識,“等、靠、要”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普遍存在。對政府倡導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不甚了解、漠不關心甚至莫名抗拒,他們寧愿守著土地受窮、等待低保救助,也不愿積極參與政府倡導的旅游產業化經營與開發[2],甚至反感旅游節期間大量涌入油菜花海拍照的游客。其次貧困人口綜合素質較低,漢中市建檔立卡的農村貧困人口文化水平總體偏低,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甚至是文盲,致使旅游地農民內生發展動力不足,這不僅不利于油菜花種植新技術的開發、運用和推廣,而且也不利于當地旅游服務業的開展與旅游產業鏈的延伸。最后缺乏有能力、會管理的“帶頭人”,農村特有的宗族理念以及地緣、血緣、親緣的聯系造就了復雜的社會資本網絡結構,只有當地那些有能力、會管理、懂市場且具有帶動力與信服力的領軍式人物才能成為聯通村情民意與政府企業扶貧意圖的紐帶,而這樣的“帶頭人”既要有一定威望又要具備一定的知識體系與專業技能,因而在很多農村都是缺乏的。
2.4?旅游管理存在的問題
旅游管理是推進旅游扶貧的核心力量。漢中油菜花海旅游扶貧在管理上面臨的問題如下:第一,景區定位缺乏差異性,自2010年起漢中油菜花節主場基本都是按南鄭縣、洋縣、勉縣、漢臺區、城固縣、西鄉縣順序由6個主要平原縣區依次擔當,其余縣區則作為當年的分會場。如此規劃客觀上促進了各縣區開放機會的均等,但卻未能注重各旅游地定位的差異化與獨特性的塑造,較難引導游客前往更多的縣區消費。第二,統籌規劃缺乏靈活性,2018年漢中油菜花海旅游節整體規劃較為成功,但觀花線路設計仍以自駕游為主,對高鐵開通后客源結構的變化及對高鐵游客的輸送缺乏靈活性,旅游宣傳鋪天蓋地但年年類似,不能根據最新變化及時調整規劃設計。第三,旅游扶貧管理協調機制不完善,表現在貧困群眾與村委、開發商、行業協會、景區管理等部門間并未形成成熟的協調合作機制,貧困群眾或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或缺乏第三產業從業經驗,或是對相關土地政策與利益分配機制存在異議等[3],都主動或被動地排斥于鄉村旅游扶貧開發之外。第四,旅游產業鏈未能最大限度延伸,油菜花價值已被證明不僅可用于觀賞與榨油,還可開發出一系列如菜用、花用、蜜用、肥用、稈用等的產業鏈條,甚至還能帶動團隊寫生、模特展示、影視拍攝等新興產業發展,給貧困農戶創收提供更多渠道,但這些產業鏈的衍生在漢中各縣區至今未能完全建立起來。第五,旅游扶貧管理人才欠缺,政府在鄉村旅游扶貧中的主導性作用毋庸置疑,然而目前既懂旅游管理又懂脫貧攻堅同時還能明確自身責任義務的管理人才明顯缺乏,這極其不利于漢中旅游扶貧制度的制定、旅游資金的投放與監管以及旅游扶貧模式的創新。
3?推進漢中油菜花海旅游扶貧的路徑分析
3.1?挖掘旅游資源,促進農旅結合
首先,必須確保油菜花種植面積,用一產種植業的產值托起二產加工業的發展,同時以油菜花為載體帶動三產旅游業的興旺,通過三大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村旅游結合,最終推進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其次,應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改良和研發油菜花新品種,如改變油菜花花色花型、延長或調整油菜花盛放時間、增強油菜花抗風抗病抗蟲能力以及挖掘油菜花更多的用途等[4],用科技創新的力量拓展油菜資源利用空間,塑造漢中油菜花品牌的獨特魅力。再次,應積極借鑒外地成功經驗搞好觀花點與觀花線路建設,從觀花點布局、觀花線路設計、油菜花海造型、觀景平臺搭建、取景位置選取及拍照道具提供等方面突出創新創意,將更多的園藝設計理念與自然風光風韻完美結合,竭力讓游客拍出別具一格、如夢似幻的美照。最后,應大力開發油菜花周邊旅游產品,從食品、藥品、補品、飾品、護膚品及家用物品等多個層面細分消費者需求,拓寬農產品銷售市場,讓貧困農民加入到高附加值的旅游服務業中來實現創收脫貧。
3.2?完善交通網絡,助力旅游扶貧
首先,應高度重視高鐵運輸帶來的客流增長及客源變化,建立游客集散中心,有針對性地為自由行散客、學生群體、老年組織、遠地游客等設計便利的旅游觀花線路,開辟從高鐵站到各縣區客運中心、觀花點與旅游景區的客運專線。其次,要完善城鄉公交網絡系統,以市縣客運站為中心,以鄉鎮客運站為依托,促進城鄉公交往來互通,將市縣景區與鄉村觀花景點串聯銜接,并在公共網絡平臺公示車次與線路方便游客出行。再次,針對高鐵輻射不到的區域,要充分發揮公路客運優勢,增加公路短途,促進長短途配合,注重站點間銜接,引導游客向南鄭區、西鄉縣、鎮巴縣、略陽縣、留壩縣等偏離西成高鐵的縣區流動;同時必須規范旅游包車客運及汽車租賃服務,加強對客運交通、出租車、滴滴租車與蹦蹦車行業的監管,提高從業人員服務意識與職業技能。最后,要積極推進國省道“次差路”的改造升級,加大資金投入,促進縣道、鄉道、村道、路牌、加油站、停車場及自駕游營地等的建設與管理[5],方便自駕游出行。
3.3?提升貧困人口素質,培育內生發展動力
首先,扶貧必先扶志,可通過政策宣講會、脫貧經驗交流會、村代表外出參觀等多種形式引導貧困群眾逐漸改變“等、靠、要”的落后觀念,樹立對政府旅游扶貧的信心,激發其自主脫貧的意識與勇氣。其次扶貧必須扶智,扶智就是傳播知識、傳授技能與開拓思路。從短期來看政府可定期組織旅游服務技能授課,讓貧困群眾掌握基本的餐飲住宿技能,應對油菜花旅游節之需,而從長期來看扶智離不開完善的基礎教育、義務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建立,應聯動對口支援地區、聯合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對貧困人口專業技能進行培訓,在建立市場經濟意識的同時使之獲得必要的生產發展能力,鼓勵其參與到旅游扶貧項目的討論、實施、管理與監督中來[6]。最后,應培育旅游扶貧“帶頭人”,要從村兩委成員、農村技術能手、大學生村官等群體中選拔旅游扶貧骨干,發揮其帶動效應,傳播旅游產業信息與扶貧開發經驗,探尋適宜當地農村及貧困群眾參與的旅游項目,釋放旅游產業扶貧與富民的最大效能,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3.4?明確政府職能,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不同縣區油菜花觀賞特色應有所創新,漢中六大平原縣區要想引人眼球拉動消費,就應注重油菜花觀賞特色的區分,如突出不同縣區油菜花不同的顏色與品相、塑造油菜花海不同的造型與拍攝風格、打造油菜花海與其他花卉交錯種植的園藝藝術以及促進油菜花海與影視劇拍攝互動等,這是分流游客促進游客多次多天消費的關鍵。其次,旅游管理要因地制宜靈活變通,政府應高度重視高鐵資源帶給漢中旅游市場的機遇與挑戰,精確分析游客的年齡結構、消費結構、來源結構與游客訴求的變化,及時調整旅游政策。此外應充分發揮油菜花海輻射帶動效應,完善城鄉交通網絡,創新觀花點觀花線路與當地旅游景點聯動消費的新模式。再次,完善旅游扶貧管理協調機制,要協調好各縣區委、農工部、交通局、水利局、住建局、商務局、國土局、扶貧辦等相關單位利益,在精準評估貧困群眾能力與了解貧困群眾訴求的基礎上,科學編制旅游扶貧規劃,完善油菜花節相關的財政政策、土地政策、分配機制、考核與評估機制等[7],引導與油菜花相關產業迅速發展,創新體驗類、休閑類、養生類旅游產品,開發主題民宿、特色農莊、露營基地等新型業態,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最后必須確保資金、技術、人才的持續供給。政府應鼓勵各縣區搭建旅游扶貧資金支持平臺,通過財政貼息,協調金融機構發放旅游扶貧貸款,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入;利用科技實現鄉村旅游扶貧的智能化[8],借助“互聯網+”、微信、Facebook、YouTube等平臺擴大油菜花海旅游品牌影響力,拓寬農副土特產的銷售市場。此外應不斷提高旅游扶貧部門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經營管理水平與旅游服務技能,加強旅游扶貧管理人才的培育與引進,為漢中油菜花海旅游扶貧的可持續推進提供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 李燕.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策略探究[J].旅游縱覽,2018(8):142,144.
[2] 鄧維杰,何海燕,朱淑婷.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困境與對策[J].農村經濟,2017(12):44-49.
[3] 嚴維斌.試論欠發達地區旅游扶貧開發:以漢中為例[J].學理論,2013(21):73-74.
[4] 習廣清,薛艷,李英,等.漢中油菜花海旅游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29-31.
[5] 白鵬飛.陜西沿黃公路沿線鄉村旅游扶貧驅動機制及策略優化[J].貴州農業科學,2018,46(8):156-160.
[6] 郭勁光,俎邵靜.參與式模式下貧困農民內生發展能力培育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17-127.
[7] 周霄.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內涵解讀與路徑安排[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5):329-332.
[8] 周偉偉.“互聯網+”背景下陜西省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1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