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娟



[摘? ? ? ? ? ?要]?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的現代化教育模式賦予了課堂新的形式。以“函數的奇偶性”為例,以問題為導向,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用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由問題的層層遞進引發學生思考,在討論和交流中獲得共識。重點從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提升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習自主化,實現高效課堂。
[關? ? 鍵? ?詞]? 信息化;小組合作;中職數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230-02
一、信息化教學背景
在科技進步飛速發展的今天,將信息技術融入中職數學的教學中勢在必行。函數的奇偶性是中職數學課程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其理論抽象,概念的理解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通過使用云班課、慕課、微課、幾何畫板、多媒體課件等信息化教學手段,使學生課前通過自主學習,達到復習舊知、預習新知的目的;課上幾何畫板的使用化解了學生對函數奇偶性概念的理解;課后把相關的慕課、微課、多媒體課件等學習資源發送到云班課共享,學生根據個人情況加以復習鞏固,有疑問可以互相討論或者向老師求解答疑,還有中國大學MOOC、中職資源網擴大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打破了時空限制,不僅有利于增加課堂容量,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二、課前準備
(一)教師
1.借助云班課,構建班級交流群。
2.發布“幾何畫板”微視頻,要求學生完成8個函數圖像。
3.“點的對稱”慕課,設計課前任務單,由課代表收回。對“收獲”和“疑問”進行統計,發現90%的學生掌握了坐標軸內點的對稱性。
4.分組,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將學生分成4個組;制定學習評價表。
(二)學生
1.下載并上傳對稱圖形到云班課班級交流群。
2.學習微課,繪制8個函數圖像,分別是:
(1)f(x)=2x-1 (2)f(x)=x (3)f(x)=x-2 (4)f(x)=x+1
(5)f(x)=x2(6) (6)f(x)=(x-2)2 (7)f(x)=x3 (8)f(x)=
3.學習慕課,完成課前任務單,尤其是“收獲”和“疑問”。
在課前準備中,學生通過慕課的學習,對圖形的對稱進行了復習,為課上學習函數圖像的對稱性奠定了基礎;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參與課堂的能力。
三、課堂實施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整理學生上傳的對稱圖片并制作成電子相冊,學生在欣賞到美的同時歸納出對稱圖形的類型: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各自的特點:軸對稱圖形是沿對稱軸折疊,兩側圖形完全重合;中心對稱圖形是繞中心點旋轉180度,旋轉前后圖形可以完全重合。接下來學生把8個函數分成三類:(1)關于y軸對稱:f(x)=x+1,f(x)=x2;(2)關于原點中心對稱:f(x)=x2,f(x)=x3,f(x)=;(3)既不關于y軸又不關于原點對稱:f(x)=2x-1,f(x)=x-2,f(x)=(x-1)2。
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圖像對稱與函數的奇偶性之間有怎樣的聯系?”
在第一環節,通過生活中的對稱過渡到函數圖像的對稱,在創設輕松愉快的探索情境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快地融入課堂。教師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在充滿疑惑的眼神中進入第二環節。
(二)布置任務,分組討論
因為奇函數、偶函數是并列概念,知一會二,所以,任務一:一、三組討論關于y軸對稱的函數圖像;任務二:二、四組討論關于原點中心對稱的函數圖像。學生帶著問題先進行自主探究,然后組內、組間互助。學生在討論時,教師參與其中,(1)對存在問題的學生,給予指導;(2)對后進生,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進行肯定;(3)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引導他們思考第三類圖形的特點。
在這二環節,從函數圖像的對稱,到對稱點的坐標特征,從特殊到一般,引導學生在小組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歸納概念,加深學生對奇函數和偶函數的理解。
(三)小組匯報,展示成果
1.一組代表匯報,先用幾何畫板演示3對關于y軸對稱的點坐標,再用列表法從代數式的角度觀察x=±1,±2,±3時,函數值的結果。
從而初步得出:關于y軸對稱的函數圖像,當自變量互為相反數時,函數值相同,學生對一組代表的發言進行評價。
2.一組成員補充。用幾何畫板動態演示一對坐標點變化,觀察函數f(x)=x2,發現:隨著這一對坐標的變化,雖然橫坐標互為相反數,但對應縱坐標的值相等。初步形成偶函數的概念:關于y軸對稱的圖形,對于任意x值,都滿足f(-x)=f(x),這時,稱函數f(x)為偶函數。
3.三組學有余力的學生探究第三類圖形:既不關于y軸又不關于原點對稱的特點,發現:定義域不關于原點對稱,三組學生的創新意識值得肯定。
接下來,在二組代表匯報、二組成員補充、四組補充下,奇函數的概念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來,即:關于原點對稱的圖形,對任意x值,都滿足f(-x)=-f(x),這時,稱函數f(x)為奇函數。尤其在這一環節,四組補充了3點:(1)第四類函數:既是奇函數又是偶函數;(2)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是函數具有奇偶性的共同前提;(3)觀察多個奇函數的解析式(如f(x)=x2,g(x)=x3,h(x)=x,q(x)=x-1),發現指數為奇數,大膽推測奇函數名稱的由來(當函數指數為奇數時,該函數為奇函數),這為后面學習冪函數的奇偶性埋下伏筆。四組學生的創新值得大家學習。
在這一環節,學生是自己經歷定義得出了結果,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得出,符合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創新意識,體會到了成功的樂趣,進一步理解了函數奇偶性的概念,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但是學生的定義不夠完善,需要教師進一步進行補充和對定義進行深入的剖析。
(四)應用舉例,鞏固新知
例1:根據函數圖像,判斷函數的奇偶性,強調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是函數具有奇偶性的前提。
例2:給定函數解析式,判斷函數的奇偶性,從“圖像”和“定義”兩種方法解決。這有助于:(1)滲透數形結合思想。(2)規范書寫步驟,即兩判一求一結論。
接下來,學生到黑板答題,由同學批改,教師對出錯率高的題目重點講解;學生到云班課答題,根據及時反饋系統,90%的學生掌握了新知,提高了做題能力,其他學生做基礎題繼續鞏固練習。
在這四環節,學生自己總結出函數奇偶性判斷的兩種方法,對奇偶性的理解更為深刻;通過對例題的講解,加深學生對兩種判斷方法的理解;學生在“云班課”的環境中進行課堂練習,便于及時向老師反饋信息,也利于老師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和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五)歸納總結,布置任務
1.學生先總結,教師后補充。
2.分層布置作業,與生活、專業相聯系,評選優秀作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進而激發學習興趣。
3.線上,云班課的經驗值;線下,評價表,通過自評、互評、師評,尤其是“創新點”的評價,綜合評價可以使學生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綜合表現,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在肯定自己的同時,明確努力的方向;課下,學生在云班課留言,對老師評價,改進教學。
四、課后提升
(一)通過課后慕課學習,可以彌補學生對課堂內容掌握的不足。
(二)通過云班課向學生推送資源,貫徹“終身學習”的教學理念。
(三)通過登錄中職教學資源網進行課后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擴大知識面。
五、教學反思
(一)學生的親歷體驗。學生在親歷幾何畫板作圖,討論圖像間的關系及動態演示等一系列的體驗中,更真切地建構了數學知識。
(二)軟件幾何畫板改變了傳統的列表、描點、連線的作圖方式,動靜結合,生動直觀,有效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云班課不僅便于師生之間互動,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他們對課堂的參與度。
(四)小組合作學習,較好地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數學建模思想。通過生活中的問題,發展學生數學建模、數據分析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專業課的學習鋪平道路。
(六)存在的不足。由于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注意了組間同質、組內異質,關注了后進生的參與度,但因個別學生數學基礎薄弱,無法融入小組討論,產生了依賴思想。下一步打算用結對幫扶的方法促進他們發展,漸漸產生學習動力。
六、結語
信息化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化技術融入教學中,一方面,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互式學習由課上延伸到課下,不再只限于課堂上,有助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積極主動地鞏固新知,化解疑問,培養學習興趣。這也正是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信息化技術的價值所在。當然,中職數學在信息化背景下,小組合作式教學仍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還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找方法解決。
參考文獻:
[1]王雅萍.高職數學信息化教學探索:以定積分的概念為例[J].安微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5):52-54.
[2]陳小兵.中職數學信息化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12):81.
[3]高雷.從優質課展評看中職數學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1):85-86.
[4]袁蕾.信息化背景下小組合作式教學的教學設計:以職教數學中的三角函數誘導公式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2):25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