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申
【摘要】根據現在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特別是物理教學實際情況,想方設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然是每個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文章認為在物理課堂中學生“互教互評”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掌握知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達到理想的效果,從而增強物理課堂的實效性。
【關鍵詞】物理課堂;互教互評;教學實踐
筆者所任教的班是高中普通班,大部分學生沒有對物理真正產生興趣,沒有信心也沒有動力。有的學生課后不復習鞏固,有的學生很想學好物理,也很認真,很努力,但是由于基礎薄弱,學習方法不當,始終不能真正掌握學好物理的方法。總體來講,學生都存在“懶”的特點,僅憑個人能力難以提高物理成績。物理成了公認的難學的科目,造就了一批批學困生。針對這種情況,我就組織學生分組學習,發揮小團體的力量,讓學生“互教互評”,共同提高。只要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就能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互教互評”學習法發揮“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小團體力量,使學生有途徑可學,有平臺發揮個人能力,有空間凝聚小團隊的智慧,使人人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筆者在反復的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為學生“互教互評”營造良好的環境
學生“互教互評”的主陣地是課堂,為了確保“互教互評”的有效進行,要有明確的要求。首先,嚴明課堂紀律,有序的課堂才能確保學習的質量,“互教互評”過程中不允許學生隨意說話,干擾他人,打斷他人講話。其次,要求學生“互教互評”之前先要自主學習,把握“互教互評”活動的方向性和合理性。這樣,班上的“活躍分子”不能隨便說話,不會浪費時間,這也是學生“互教互評”的保障。再次,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互教互評”的重要作用。“互教互評”能夠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學會學習,能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師生間互教互評,讓學生更加深度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由此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運用物理探究實驗讓每個學生能“教”能“評”
物理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求學生善于觀察,樂于動手,在觀察和動手過程中認識與理解物理規律。物理現象一般都存在于生活和自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設計實驗使物理過程再現,使學生容易接受,讓學生“互教互評”,從而容易參與物理問題的探究。
(一)根據物理探究實驗的基本要求,學生容易找到“教”與“評”的內容
比如在“自由落體運動”教學中,學生能夠根據實驗的基本要求在“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問題-實驗探究過程-實驗分析和論證”等環節中互教互評。學生還可以對實驗的基本現象進行互教互評,比如:(1)重的物體下落得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得快?(2)亞里士多德是如何得出他的結論的?是對的還是錯的?(3)伽利略又是如何得出他的結論的?是對的還是錯的?(4)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結論為什么截然不同?以學生學習合作小組為單位,對每個環節、每個問題學生先教后評。學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就會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探討,主動分析物理問題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就能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二)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探究引導學生“互教互評”
在簡單的生活現象中學生也容易做到“互教互評”。比如在進行“牛頓第三定律”的新課教學時,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了解鼓掌、擊掌、拔河等活動的相互作用。學生由“互教互評”引入新課,能夠深深體會到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然后再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互教互評”,使用測力計或力的傳感器進行實驗操作,詳細探究,最后得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從而掌握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這樣的課堂豐富了教學形式,使學生加深了對新知識的印象,將抽象問題轉化為具體、直觀的問題,同時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課堂氛圍非常活躍,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物理實驗可操作性強,是學習物理最佳的途徑,學生容易做到“互教互評”,并且每個物理問題都對應著一個清晰的物理圖像或過程,大多數都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去探究,通過觀察分析可見的物理過程,并得出相應的數據和結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喜歡學習物理,并能很好地掌握物理知識。
三、教師引導學生在分析和總結物理知識中“互教互評”,掌握物理規律
物理學科本身具有獨特的特點,物理規律有明顯的特性,物理問題有固定的模型。物理思想的建立與物理方法訓練的重要途徑就是分析物理知識特點和物理習題,從中掌握物理規律。學生通過“互教互評”,對物理知識進行分析和總結,展開討論,能夠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結構和理解物理規律。為了讓學生“互教互評”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探究的問題,在以下兩方面做好必要的引導,從而使學生掌握物理規律。
(一)在分析物理知識結構時進行“互教互評”
比如對“萬有引力與航天”這一章進行總結時,教師可以提出引導學生“教”與“評”的兩個主要問題:(1)第一類公式和問題是如何運用小天體的物理量(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運動半徑)來表示中心大天體的質量和密度的?(2)第二類公式和問題是如何運用中心大天體的物理量(質量、半徑、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來表達小天體的物理量(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的?學生通過“互教互評”與充分探討,就會發現本章知識的巧妙關聯,即僅僅是圍繞著大小兩個天體之間的物理量來展開學習。學生領悟到這一關系就可以輕松地掌握本章的主要知識,積極地探究相關的物理問題。
(二)在對物理練習的分析和總結中進行“互教互評”
針對物理練習,教師引導學生“互教互評”主要解決好幾個問題,即問題的特點是什么?根據問題特點可以構建什么樣的物理模型?解決這類問題的解題方法是什么?
比如“平拋運動”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很常見的問題,解決這一類問題最關鍵的物理思路就是用夾角公式解題還是用位移公式解題。學生通過“互教互評”充分分析與討論一定會發現:當題目中提到相關夾角的物理量時,就優先考慮用平拋運動的夾角公式解題;當題目中提供相關位移的物理量時,就優先考慮用平拋運動的位移公式解題。學生運用這一結論去求解相關的平拋運動問題,就輕松多了。實際上這就是物理學科的特點,也是物理問題模型化的特點。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討論問題,能夠提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感到物理學習輕松而愉快,有所收獲,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更好地掌握物理學科的知識。
四、讓“互教互評”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好習慣
實際上,中學物理知識和物理問題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信息能讓學生“互教互評”,教師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并且敢于“教”與“評”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中學生具有好強心理,凡事不甘落后,希望在同學、老師面前證明自己的能力。“互教互評”可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關注問題,從而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二)善于挑選有意義的問題積極展開“教”與“評”
俗話說:“話不說不透,理不辯不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師要善于挑選有意義的問題指導學生分組討論,挑選的問題主要來源于課本內容,討論結果有助于解決學習的問題。學生會認識到團體力量的重要性,群策群力,共同進步。
(三)“互教互評”要成為一種常態
學生是全天候地學習,學習不要受時間、地點、人數的限制,“互教互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對有些問題還要充分準備,安排足夠的時間展開討論,并且要求人人參與,有過程,有結論。
五、堅持小結和反思,不斷提高“互教互評”的效果
要讓學生知道,課后小結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把“互教互評”過程中的一些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可以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何做好課后小結和反思也是“互教互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會發現“互教互評”是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同學之間能保持平等、互相尊重的關系,共同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也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是促進學生思考、探究問題的強大動力。反思與總結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為我們的知識積累及技能提高提供重要的保障。反思就是在鍛煉大腦的消化能力,同時也在實現著吸收營養的功能。
總之,一切教育教學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才能被接受。在物理課堂中實行“互教互評”的教學模式,能夠加深學生之間的交流,創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同時提高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的能力和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對學生“互教互評”的教學模式展開積極的研究和實踐,一定能夠促使每一位學生學習好物理。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簡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5(01):30-35.
[2]劉玉靜.高艷.合作為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