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祥
【內容摘要】從“精英教育”轉型為“大眾教育”是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提高每一個國民的核心素養已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然而,當前專制、偏愛、統一、競爭、封閉的課堂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建議要達成英語學科應具備的核心素養,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以平等的心態來傾聽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在課堂上以自由的方式來習得前輩的文化,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堅守英語課堂的科學內核,不忘教育初心。
【關鍵詞】英語課堂 平等 公平 自由 合作 發展
康德(I.Kant)在他的《教育學》中說:“人唯有依靠教育才能成為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教育起著援助和促進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學校教育無疑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場所,所以課堂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成敗。
教師在課堂上應當追求的不是教學技術的嫻熟,也不是學生考試成績的出類拔萃,而是如何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真正的學習和健康的成長。英語學科應具備的核心素養有四方面,即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要使學生具備上述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我們英語教師就要以運用為核心,力求學習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能力相統一;要幫助學生理解中英文化內涵,比較中英文化異同,吸收西方文化精華;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事實證明,若要達成上述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記”等等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難以做到,專制、偏愛、統一、競爭、封閉的課堂阻礙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們唯有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平等、公平、自由、合作、發展,才應是現代英語課堂的科學內核。
一、英語課堂應是平等的
在英語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天職是把前輩積累起來的文化(知識、技能、行為方式、價值觀等)有目的、有計劃地傳遞給學生。這種師生之間的傳遞應是平等的溝通。在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不能高高在上,不能采用灌輸式教學——僅僅讓學生知道知識是什么,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應該在互動之中展開觀念的交換和意義的構建——讓學生體驗到知識是如何獲得的。緊張的、專制的課堂氛圍會帶來學生學業的崩潰,民主對話的課堂是師生唯美心靈之約的基石。
二、英語課堂應是公平的
教育公平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基本原理,學校是實現公民機會平等權利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場所,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需要、保障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關鍵所在。課堂是學生開眼界、長見識的最便捷、最高效的地方,任何教師都無權以臆想中的任何理由剝奪任何學生接觸新事物的權利,英語教師必須將每個學段應該掌握的文化知識一個不落地展示、演繹和傳遞給每一位學生,每位學生都應當享受卓越的教育。實踐證明,通過分層教學出現的學力落差的擴大,并不是學生能力的差異造成的,而是人為劃分的上位、中位、下位各組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的質的差異所導致的。對于特別優秀的學生和特別困難的學生,不能通過分層教學來滿足他們的個人需要,而是應當采取選修科目、課外活動和課外指導等方式促進其個性發展。
三、英語課堂應是自由的
羅杰斯在論述“什么是兒童真正的學習和成長”時說:“學習是自我主導的。”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主張:“每個兒童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方式而已。”一方面,學習需要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另一方面,學生的智能沒有尊卑貴賤之分,教育者應給學習者充分的學習自由。然而,我們教師習慣于整齊劃一的教學方式,發出指令讓學生齊步走,只注重書本,只注重教學進度,只注重每節課預設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大容量、快節奏,學生在課堂上根本沒有自由學習、思考、交流和質疑的時間,他們很難有深入的獨立思考,沒有學習主體的有意識的能動的學習活動,就不可能產生精彩的疑問,就不可能生成創新思維。英語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從而獲得自由的、充分的自我發展與成長。
四、英語課堂應是合作的
教育不是構筑同他者競爭優劣的競爭關系,而是應當構筑起在自由的交往中一道成長與發展的相互合作的關系。教師的責任不僅僅在于如何正確地處理教科書,乃在于實現課堂中每一個學生的真正的學習,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到這一點的最佳方式我想就是合作學習。一個學生不能理解的問題,通過同伴合作得到解決的效果要遠遠超過教師絮絮叨叨講解所達到的,因為學生們年齡相近,知識儲備、認知水平、語言表達以及思維能力相似,同伴的互助往往能較好地達到學生實際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嘗試著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真正學會如何學習的過程,他們不但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形成了能力,而且獲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驗——體驗學習的過程、體驗合作的益處、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互幫互助的良好人際關系。
五、英語課堂應是發展的
英語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的教育活動,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但是預設既要具有必要的針對性又要具有足夠的開放性,應為英語教學中的動態生成預留一定的時間與空間。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由預設走向生成的過程,是教師在精心預設之后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并構建概念的過程,也是一個讓學生自主生成知識的過程。教學內容的設計也必須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面向的不應是學生現在的發展水準,而是他們發展的最近領域,讓他們迷茫、困惑、挫折、探究、發現、驚喜,讓他們“夠一夠摘到桃子”是提高我們課堂效益的致勝法寶。
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以平等的心態來傾聽學生的聲音,理智地構筑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學生在課堂上以自由的方式來習得前輩的文化,愉快地展開思考與創新的活動。尊重學生的差異、調動學生的思維、激活認知沖突、展開合作學習、預留發展空間,回歸這樣的本真課堂,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想這也正是我們廣大英語教育工作者不能忘卻的教育初心。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讀懂課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郵市臨澤鎮周巷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