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不僅應充分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應該注重改變作業形式,以適應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本文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進行分析,旨在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數學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門重要科目。教師應結合新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結合教學及師生實際情況完善小學作業設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質量。
一、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教學觀念導致部分教師采用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式,為學生講授相關數學知識。然而,小學生正處于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無法充分理解教師所講授的數學知識,嚴重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且這種教學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1]。雖然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大部分教師改變了課堂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但是在數學作業設計方面,教師仍然未完全擺脫傳統觀念束縛,使得學生課后學習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主要對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習的相關數學知識進行鞏固,或是單純的計算訓練,缺乏足夠的新意與樂趣,使得學生以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去面對各項數學作業,同時也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通常會參照大多數同學的學習水平進行作業布置,而這些作業對于差生來講具有一定學習難度,而對于優等生來講,則無法達到練習目的,使得課后作業的積極意義無法凸顯。
二、應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問題的有效措施
(一)激發興趣,增強作業的趣味性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或者感興趣的事物,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喜好以及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布置作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為學生講授“利息”這一部分數學知識后,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一個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讓學生自主設計一個表格,讓學生采用各種方式去搜集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農村信用社的利率,并為學生設定情境:如果你有2000元錢,想要存起來,根據你所掌握的銀行利率以及個人想法來決定存儲時間,并計算在期滿可以獲取多少利息。這一問題與學生生活實際息息相關,使得學生可以根據作業要求進行自主探索,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進而深化學生對于“利息”相關知識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2]。
(二)分層設計,根據不同類型學生布置作業
由于學生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學習能力等存在不同差異,進而引起學生學習成績、學習效率之間的差異。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要認識到這一現象,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進行作業設計,以充分體現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采用分層次設計作業的方式,針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可以選擇為其布置一些基礎性較強的作業;而對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教師則可以適當增加作業難度;對于學生成績較為優異的學生,教師可布置額外的思考題,并加大作業難度,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3]。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使各個層次的學生獲得與自身實際需求相符的練習,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反饋錯題,利用錯誤資源設計作業
案例一:
在對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前期總結的一些定律分配式寫在黑板上,然后根據這些定律進行解題。其中一道題是這樣的:(50+6)×35。大部分同學根據定律將此題正確解答出來,但是有個別同學是這樣做的:(50+6)×35=50×35+50×6。他們是未將乘法分配律中的兩個關鍵詞“分別”、“這個數”理解透徹,因此出現了以上錯誤結果。
以上已經分析出學生的錯誤解題結果是對出現在對定律中的關鍵詞理解不夠透徹。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要對學生們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充分的準備,并在課堂講解中及時地指出。為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易出錯的題型的認識,教師可將類似的題目寫在黑板上作為例題,師生一起合作,邊做題邊將定律重復一遍。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總會有一兩個無法避免地出現錯誤,老師可以及時地捕捉錯誤,這些極少數的錯誤往往就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教學素材,通過師生一起討論找出錯誤所在并正確糾正。同時,可再設計兩道相關的題目加以鞏固:53.7×101和86×99,提示學生在解答此類題型時,通常將超過或接近整十、整百......的數,變成整十、整百......加幾或減幾的形式,然后再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學生就不容易出錯了。
案例二:
一交通集團要修建的高速公路總長度為2080米,已經以每天修200米的速度修了6天,余下的每天修220米,那么,這條路修完還需要幾天?在一次作業中,老師把題目變化了一個字,把最后的“這條路修完還需要幾天”改為“這條路修完共需要幾天”。這樣一來,計算結果就會有所差別,但是大部分學生在解答此題時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一字之差,結果給出了錯誤的答案。在此基礎上,老師可引導學生對自己以往學習中經常出錯的題目進行整理和回顧,并說說解題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讓學生課前整理,課堂上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錯誤之處,并整理出錯題類型,然后在全班交流匯報,同時,鼓勵學生在小組內互相出題來考查是否改正了這些錯誤。
綜上所述,在推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傳統教學方式以及作業形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而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及作業的實效性,教師應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對數學作業設計進行完善,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布置具有探索性、趣味性、綜合性的數學作業,促使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形成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有利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海東.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8):148.
[2]陳小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數學大世界(下旬版),2017(10):82.
[3]婁艷霞.淺談新課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問題與策略[J].科學與財富,2017(19):2-2.
作者簡介:張靜華,女,1975年11月生,廣東省五華縣人,漢族,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