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二十一世紀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網絡技術以驚人的速度滲透社會各個領域。高等院校是全社會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場所,大學生是與網絡接觸最密集的群體之一。然而,網絡在為地方高校教育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使高校的德育環境變得非常復雜。面對新的形勢,地方高校如何利用網絡開辟德育工作新途徑以及創新網絡德育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地方院校 德育模式 創新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1
地方高校網絡德育模式是指地方高校以認清網絡本質和影響為前提,利用計算機和網絡促進高校大學生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養的虛擬實踐活動,目的在于調節網絡虛擬空間中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素養。
一、地方高校網絡德育現狀
1.地方高校重視不夠
地方高校是指除了省會城市高校以外的省內其他地區高等學校。地方高校作為高校的特殊形態,具有高校的一般特征,也蘊含著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等職能。隨著網絡在全社會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活動中的普及,很多地方高校建立了各種類似“紅網”“文明網”相關主題的網站來進行在校大學生的網絡德育工作,以期能夠主動占領網絡這個高校德育新陣地。然而以湖北省為例,目前大多數地方高校德育類主題網站都存在著不夠重視這個網絡德育渠道,單純依靠以往德育經驗,對網絡德育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理論準備與技術準備,常常是重視網站技術建設而忽視網站內容建設,從而造成了這一類的網站點擊率明顯偏低。
2.德育平臺定位模糊
以德育網站為例的德育平臺定位是指在科學分析德育外部環境和平臺自身實力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德育平臺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它包括德育平臺的性質定位、功能定位、目標定位、服務對象定位、特色定位等內容。多數地方高校在網絡德育平臺初始建設過程中就未能將平臺定位進行認真思考,精準定位,從而導致在運行后期,部分地方高校將網絡德育平臺作為學校宣傳或者信息更新主渠道,逐漸覆蓋德育平臺的原有功能。因此在平臺建設初期如何將網絡平臺建設方向及目標進行精準定位是后期網絡德育工作有效開展的基礎。
3.運營人員急劇缺乏
地方高校網絡德育大部分依靠網絡平臺建設,如主題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等,但是這些平臺的運營主體大部分均為學校黨委宣傳部相關工作人員,長期面對較為寬泛的意識形態工作運行及本職工作任務,大部分工作人員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時,地方高校的專職教師、學生工作者等都因教學工作或者學生管理任務較重,再加上職業倦怠感的出現,他們進行網絡德育工作明顯動力不足,長此以往,多數地方院校能夠進行網絡德育工作的人員數量急劇缺乏,整體網絡德育工作質量也因此降低。因此,如何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足以支撐網絡德育工作運轉的技術隊伍也是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地方高校網絡德育模式創新途徑
1.加強陣地建設
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德育工作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單一的網絡德育類網站,也可以借助計算機智能編程,多媒體動畫等先進技術將傳統的德育理論及德育知識融入到豐富多彩的,集趣味性和知識性一體的多維動漫中去,讓學生在玩中學習,玩中感悟。此外,針對微博,微信的蓬勃發展,地方高校更應當與時俱進開通相關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并且將其定位為以大學生網絡德育為主要目標,進行與之相關的內容拓展。同時鼓勵在校大學生自我融入、自我參與到平臺的建設和開發,選取他們喜歡的德育方式,創造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從而真正將德育工作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此外通過網絡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準確了解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及時做好引導和教育工作;加強師生網上交流和溝通,及時解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問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加強隊伍建設
網絡德育工作需要的是黨委宣傳部門主導,教師與學生工作部門及人員的全力高效協作。地方高校應當始終銘記將打造一支思想過硬、師德高尚、精通網絡、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網絡德育師資隊伍為目標,從而牢牢把握網絡德育的主動權。網絡德育工作者要求集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作風過硬、政治可靠等于一身,同時也能夠及時把握網絡輿情動態,主動對接社會熱點,做好網絡誠懇的釋疑者、平等的交流者和睿智的分享者,使廣大在校大學生愿意主動分享和接受相關信息,從而在復雜的網絡生活中清晰目標,避免道德失范的現象發生。
3.創新德育模式
大多數地方院校的管理模式仍舊依賴于傳統的層級管理模式,即上級管理下級,下級接受任務,完成再反饋,然而這樣的管理模式并不利于三者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尤其是學生德育工作層面。面對信息時代交流的高速便捷,更應打通三方交流渠道。根據部分省屬和部屬高校經驗,地方高校德育模式借鑒采用網格信息化管理這種新型管理模式。一級網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長和黨委副書記當網管,統一政令,實施“綱舉目張”整體聯動的網絡德育管理目標,進行全校網絡德育監管;二級網由系主任和黨支書記當網管,實施資源共享、良性互動的網絡德育管理目標;三級網由系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當網管,自主實施網絡德育管理。網格中的任一點既是網絡信息的傳播方又是網絡信息的接收方。對網絡信息的篩查與準入做到層層管理,各司其職,監管到位,有效指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五彩繽紛和良莠不齊的網絡世界。
4.加強技術防護
當前網絡信息數量龐大且良莠不齊,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牢固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引誘。地方院校應當實施校園網絡的安全解決方案。一是對出口進行規范統一管理,為校園網的安全提供最基礎的保障,并配備完整的網絡安全設備。在校園網內外配置各種安全接入和輸出設備,對校園網絡進行系統的防護、預警和監控,有效阻斷黃賭毒等不健康信息及不安全訪問。二是要建立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為校園信息化的各項應用系統提供安全可靠的保證。改造電子郵件系統,防止郵件地址泄露,保障郵件系統的安全;通過直觀的圖標和多種查詢方式全面顯示郵件的應用情況并及時調整策略設定。地方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信息安全將是重要保障
5.整合各方資源
地方院校的德育工作模式應當是以網絡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學校為主導、以家庭為基礎、以社會為依托的立體網絡德育模式,只有這五方面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才能形成地方院校網絡德育的合力。地方院校在強化網絡德育功能的同時要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實現網上網下互動育人。營造和諧物質文化環境,構建和諧的人文環境,建立濃郁溫馨、嚴謹高雅、務實進取的學校主流文化,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使大學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生活上自立、行為上自律;此外,地方院校要協同政府和社會各方共同實施網絡德育。呼吁政府出臺網絡法律法規,盡快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依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制訂完善的網絡信息準入、開發與利用制度,過濾和堵截非法信息上網;嚴厲打擊制造虛假信息的不法分子,有效防范大學生網上從事淫穢、賭博等犯罪活動;第三,地方院校要開辟網上家校聯系通道,把學校的教育教學安排、規章制度、發展動態等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學校網站給大學生家長之間提供可以相互溝通的平臺,讓家長跟蹤大學生在家上網的時間和內容,自覺抵制不良網絡信息,把網絡垃圾拒之門外,積極主動凈化家庭網絡環境。
在網絡日益高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地方院校的德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都是前所未有的。地方院校應當積極整合網絡德育可被利用的各項資源,構建多層次、多方面、多維度的網絡德育模式,進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使他們能在豐富多變的網絡世界中有著良好的道德素養,正確合理利用網絡,努力培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馬幫敏.醫學院校網絡德育特征及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
[2]陳秀瓊.地方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9.
[3]柴世欽.高校網絡德育及其模式構建[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8.
[4]曹宇.地方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文教資料,2010.
[5]丁振國,楊玲玲.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
作者簡介:肖亞玲,女,講師,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