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蘊
摘 要: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實踐證明,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必須適應中國目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經濟結構轉型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基于產學研的視角,探索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涵及其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進而從人才培養模式、管理體制和制度三個層面論述產學研合作教育視角下培養創新人才的策略。
關鍵詞:產學研合作教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4-0001-02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高等學校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創新人才培養之責。《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當前中國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其中首要的兩條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和人才創新能力不強。因此,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成為高校提高教育質量的應有之義。同時隨著“錢學森之問”的深入人心,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開始成為高等教育力求破解的難題。近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在進行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方面開展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許多有效的模式,產學研合作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實踐證明,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一、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涵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一種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所謂產學研,它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以及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和科研實踐有機地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的教育形式。當前,大學的基本職能已從傳統的教學和科研兩大基本職能逐步演化為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這使得大學開始步入社會中心,直接參與到經濟建設的各個層面。因此,產學研合作教育成為高等學校主動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然選擇。產學研結合從本意上是大學在科研、教育和生產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綜合及集成,是在技術創新體系中推進教育、科技和經濟相結合的一種有效的形式和途徑。人才培養是高校的第一要務,產學研結合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方式。
二、產學研合作教育與培養創新人才的關系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全面轉型和升級,其對創新人才提出新的訴求。要解決中國一系列的諸如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層次較低、經濟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科技、資金和人才等資源必須有效供給和合理配置,這其中的關鍵是人才供給,特別是高校所培養的創新人才的供給,而產學研合作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最佳方式。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所需的創新人才,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引進和培養,但最主要的是依靠高校培養和職業過程中的磨煉。通常,高校以傳授專業理論知識為主,職業崗位則以提升實踐能力為主,如果分開進行,往往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為此,各高校應該積極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委托開發、共建研發機構、共建聯營企業、共建學院、人才交流、人才培訓、信息交流、共同組織重大項目的投標和技術引進等形式,利用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來培養創新人才,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上實現人才培養的升級換代。
1. 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表明,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由教育情境、教育資源與條件、教育過程與方式等構成的系統活動。因此,要想培養創新人才,要考察培養創新人才所要求的教育系統應由哪些要素組成,以及這些要素以什么樣的聯系方式結成的系統結構才是完備的。大學屬于學校教育系統,其培養人才的教育功能具有高效簡捷的特點,這也是它的優勢所在。但同時,它卻不具備滿足培養創新人才的一些特殊要求,主要體現在缺乏真正意義的實踐過程,這就使得高效簡捷的“傳授、繼承”難以向“創新”提高。因此,大學要獨立完成創新人才的培養,在教育功能上是有限的,因而不是完備的理想的教育系統。產業與科研系統較之學校教育系統更直接面對知識、技術創新的實際,尤其是一些高科技產業與高科技開發部門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產業與科研系統的這種優勢一旦補充到學校教育中,那么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就會是一種飛躍。因此,從優勢互補的角度考慮,以大學、產業和科研三要素有機結合而組成的更大的教育系統,即產學研合作教育系統就具有更完備的結構,因而也就能期待它發揮培養創新人才的系統功能。
2. 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產學研合作教育
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培養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基本組成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包括創新的意識、動機、目標和意志品質等,具有主觀能動性,它決定著對創新的主觀投入強度;實踐能力包括對知識、技術的應用及創造,以及具體的方式與方法運用的實際本領,具有客觀實在的意義,它決定著創新的成效和價值水平。大學在培養創新能力方面的功能同樣是有限的。第一,創新精神是一種精神境界,知識是必要的基礎,關鍵在于對創新氛圍及過程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直至升華。在大學教育的情境中不具備這一無形的條件。第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不能脫離實際訓練條件的支持,只有通過具有實在價值的訓練過程并經過經驗總結才能提煉出具有真實意義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論指導下去運用、創造知識和技術,并取得成效。大學教育的條件尤其是實際訓練條件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囿于學校教育來實現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難有作為的,必須從根本上轉型,使學科教育與知識、技術創新的氛圍及過程相結合,使傳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并得到相關條件的支持。產業部門、科研單位一旦與大學實現合作,那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就是一番新景象了。
三、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模式選擇與制度創新
1. 探索與實踐多元化的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模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但由于不同層次與類型的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所以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功能定位、合作主體、合作內容都應該有所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產學研合作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創新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對不同的學歷層次應提出不同的能力與素質要求,采取相應的培養模式。比較可行的是本科層次以培養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為主,碩士層次以培養初步創新能力為主,博士層次以培養真正意義的創新能力為主。有了相對清晰的標準就有利于培養模式的具體創新和操作。根據產、學、研三個子系統功能耦合的強弱,主要可以構成產學研聯合、產研聯合、產學聯合和學研聯合等四種模式。
2. 建立創新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合作管理體制
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需要大學與政府之間、大學與企業之間、行業主管部門與企業之間、大學與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之間以及大學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共同解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難題。因此,這就需要打破以大學為中心、自我封閉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首先,國家和省級政府要建立產學研合作領導體制和管理機構,負責產學研合作的政策制定、組織實施、開展試點與經驗推廣、檢查評估等,并把人才培養作為產學研合作績效考評的重要依據。其次,大學要積極與政府企業以及研究機構合作成立由大學、政府、行業和研究機構等相關領導組成的產學研合作領導與協調機構,并把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工作。第三,就大學自身而言,要打破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的體制性壁壘,把學科建設資源、科研資源轉化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優勢,有條件的大學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與校辦科技產業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活動,通過教師考核與評價制度改革,鼓勵教師把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
3. 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資源
產學研合作最大的問題是合作機制問題,或者說產學研合作能否取得成效,取決于合作能否滿足各合作主體的利益訴求。就人才培養而言,關鍵是要找出產學研合作各方的最佳利益契合點。首先,大學要根據自身的培養目標,著重選擇一些具有較高科研實力和創新能力的大企業開展合作,因為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有高水平、高起點的科學研究或創新實踐平臺作為支撐,同時這些企業本身就有比較強烈的科技創新和人才需求,有興趣、有能力與大學合作共同培養創新人才。其次,大學與企業或研究機構合作開發優質教育資源,應選聘具有較深理論學術功底又有很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企業專家擔任指導老師,引導學生用理論知識解決企業技術攻關難題。同時與企業或研究機構合作開發課程資源,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對教學內容及其學術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大學要緊密與企業或科研機構合作,將生產實踐與技術開發以及科學研究的新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第三,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并不是把培養人才的責任轉嫁給企業或研究機構,而是大學在積極參與企業的科技創新、解決關鍵技術難題以及與研究機構合作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培養人才,這就必須明確合作各方的權利與義務,真正把培養人才落到實處。
四、結束語
總之,加強產學研結合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辦學水平的強大動力,是高水平大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要不斷探索更加完善的產學研合作教育和人才培養機制,充分發揮高??蒲性核?、企業各方在資源方面的優勢,突破現行封閉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有效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從而為國家實施創新型發展戰略和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人才保證與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周偉,李全生.試論產學研合作教育與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高教研究,2002(06).
[2]楊金田.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優勢與模式[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08).
[3]馬廷奇.產學研合作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