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強
摘 要:古詩文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深遠,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引領學生游覽古詩文作者紀念地,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古詩文學習感受古人高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以及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并將這種品質和文化傳承下去。
關鍵詞:語文;古詩文教學;學生;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1;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4-0013-01
傳統文化中的古詩文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影響深遠。所以古詩文教學,不僅要落實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充分理解古詩文所蘊含的豐富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修養、積淀民族文化底蘊,使傳統文化以古詩詞方式更好地傳承下去。語文教師不單單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和道德準則、行為規范的繼承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傳播者。所以,語文教師要通過古詩文教學,使學生深刻理解古詩文的人文內涵,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另一方面要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不僅學習古詩文的文化內涵,更要從中領略人生道理。這樣,學生就會通過古詩文學習感受古人高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以及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并將這種品質和文化傳承下去。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態度決定一切,尤其是學習,更需要認真且細心的態度,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機引領學生誦讀詩句。比如,春天到來時,可以引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花朵凋謝時,可以引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學生灰心喪氣時,可以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勸慰;學生面臨抉擇時,可以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來激勵。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又能促使他們認識人生價值,強化生命意識,培養獨立的個性、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同時,還能促使學生對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產生極大的興趣。
二、發揮主導引領作用
當前教學體系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師要起到良好的主導引領作用,不僅要讓學生欣賞優秀的古詩文作品,還要給學生講解作品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使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古詩文。古詩文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師應該更新教學理念,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教師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鉆研教材,通過認真分析發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有的放矢地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從教材中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古詩文鑒賞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文形式方面的美,還要激發學生深層的學習動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當前教育的主要任務,語文教師任重道遠,除了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外,還要通過詩句分析挖掘作品的傳統文化和人文內涵,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素養。教師通過故事性的敘述給學生講授人文知識,可以使學生對歷史名家的事跡產生探索興趣,從而主動閱讀課外讀物。
三、引領學生游覽古詩文作者紀念地
歷史上有很多優秀的詩人、詞人,李白、杜甫、李清照等,他們擁有各自的情感、情懷,有的奮進高亢,有的充滿對當時國家衰亡的憂傷,有的一心報國卻無路可進而心生悲嘆,還有的因自己不幸的身世而感慨。各種各樣的情感,都被作者用相應的詩文表達了出來。后人為了感懷他們,為了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將他們的故居等建成了紀念地。因此,學校可以組織學生以春游或者其他形式游覽這些古詩詞名家的紀念地,讓學生加強實地感悟,切實感受其間的文化氛圍,以強化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與感悟。
四、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古詩文教學
漢語言文字講究意境,尤其對于古詩詞,特別講究感悟其中的詩意,所以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解來展現古詩詞的意境是較難實現的。優秀的詩歌,通常是詩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觀現實的高度統一,是一種獨特美妙卻難以達到的藝術境界。在古詩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有時會偏離原意或者理解起來十分困難,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真正領會古詩文的意境,對古詩文的感悟自然不到位。由此可見,教學古詩文時,再現、復原或創設出相應的情境,能幫助學生直觀感悟詩文內涵,理解作品的寫作意圖。為達到此目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多媒體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充滿感染力的特點,可以為學生拓寬視野,提供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思維材料,對學生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借助多媒體,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能夠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直觀而深刻地理解詩意,體會感情,陶冶情操。
五、結束語
總之,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引領學生游覽古詩文作者紀念地,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古詩文學習感受古人高尚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以及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并將這種品質和文化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張燕燕.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喚醒教育探討[D].曲阜師范大學,2016.
[2]竇玉榮.誦讀經典,養德育人[J].課外語文,2016(07).
[3]孫玉玲.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