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彥 徐麗
【摘要】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以大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為基礎,通過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視角 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024-02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高職院?!皟炠|”生源不斷萎縮,具有生源復雜,文化基礎薄弱、知識面廣,但底蘊較淺、自我意識強、個人理想務實等問題,使得高職學生管理和教育工作難度加大;同時,傳統的 “問題處理”管理模式,容易將問題“凸顯化”,較少關注學生發展的優勢面和積極面,高職院校傳統的工作和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應對當下的學生問題。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大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探析。
一、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積極心理學最早是在20世紀末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勞拉·金提出來的一種新的研究趨勢[1]。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核心是加大對人類自身存在的諸多正向品質的研究和培養。
二、積極心理學的內容
當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積極情緒和積極體驗、積極的個性特征,積極的情緒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在培養天才方面的作用。
三、 高職院校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根據以往研究,大、中學生在面對重大災難和重大突發事件時,具有自我康復的能力,而這些復原的因素包含外在的康復因素和內在康復因素。外在的康復因素主要是指生活環境、物質保障、重要他人等,內在康復因素主要是指樂觀、希望、樂群、積極地問題應對方式等[2]。個體具備的內在康復因素和積極品質存在差異,通過對學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四、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討
1.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
高職院校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培養學生綜合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自我調節與自我發展能力、職業適應能力[3]。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的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等能力,要求我們構建和諧生態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不斷激發學生發現自身的潛力,培養和造就人才。
2.搭建完善的心理健康工作網絡
面臨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的現狀,創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是當前的中心工作。“五心一面”是指搭建“心理測評、心理宣傳、心理咨詢、心理活動、心理危機干預”聯動機制平臺,通過開展心理測評,實時掌握學生心理動態;通過心理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通過心理咨詢幫助具有一般或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回歸學習和生活;通過心理活動為學生提供塑造個性和展示個性的舞臺;通過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構建,切實有效地將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扼殺在萌芽狀態。這五個方面構成整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內容。
建立“學校、系部、班級、寢室”四級心理健康工作網絡。學校層面是第一級,統籌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部成立二級心理輔導站,配備一定數量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負責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工作;班級設立心理委員,開設心理委員培訓班,對心理委員進行心理培訓,寢室設置寢室室長,將心理健康工作深入開展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去。
3.建設一支專業的心育隊伍
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軍,也是學生樹立心理健康觀的榜樣力量。針對這支隊伍的建設,要加大培訓力度,特別是談心談話的訓練,將心理咨詢中的談話技巧、傾聽技巧、共情技巧等技術有效地運用到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不斷引導學生看到自身存在的樂觀、自信、開朗、從容、勇敢、堅毅等積極正向的人格品質。
4.組織開展人性化的心育活動
高職院校要不斷營造積極向上的校風和良好的形象, 打造多層次的校園文化, 形成積極良好的整體氛圍。重視“文化育人”,努力營造良好的心理文化環境,形成一種整體和諧向上的心理氛圍[4]。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 可以促進學生在積極交往中同學間的溝通, 發展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和人際適應能力;利用重大節日開展具有專業特色、反應學生心理狀態的心理宣傳教育活動,如心 理情景劇、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素質拓展、心理攝影大賽、心理健康主題班會等,不斷傳播正能量,幫助同學們正確面對身心困惑,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5.開設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陣地之一,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或在心理健康課程中更多地引入積極心理學的內容, 以理論講授的方式,結合學生自身實際,不斷激發學生展現積極心理品質,樹立積極地心理健康觀。
6. 幫助學生建立穩定的社會支持網絡
一方面,針對全體學生持續開展摸排工作,對家庭關系不良、自身人際關系差、性格孤僻、專業滿意度低下的學生進行多關心;另一方面打造家校共育平臺。輔導員、班主任應積極與家長溝通,定建立家?;?,教育和指導家長改變不良互動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與溫暖。同時,輔導員與心理咨詢師也是學生重要的社會支持。
參考文獻:
[1]陽志平. 積極心理學[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2]馬靜,俸軍林,鄧紅星.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探析[J]. 高教研究衛生職業教育,Vol.29,2011,No.24.
[3]施晶暉. 構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4期.
[4]劉燕,謝鋼.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1月,第5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