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針對英語教學改革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了大家談論的焦點之一。大多數(shù)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仍然采用教師傳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方式無疑不利于初中學生英語自學能力的提高。本文對陜西省漢中市一所農村初中三年級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就針對“導學案”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導學案 農村初中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069-02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策略也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初中英語課程標準,2011)[1]然而并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把“導學案”運用的恰如其分,因此,本文就針對陜西省漢中市某所農村初中三年級為例,對其使用導學案的教學模式與效果進行了探究,以及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導學案”的概念界定
“導學案”最初叫“自學輔導法”[2]。對于這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國外的教育界目前還沒有一個和“導學案”相對應的專業(yè)術語,但是一些著名的教學模式,其主張與理念基本和“導學案”一致?!皩W案”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一線教師探索出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yōu)化發(fā)展的學習方案。導學案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自主發(fā)展的路線圖。“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在充分尊重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積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達到課堂有益教學的最大化。
二、“導學案”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意義
1.初中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作為連接小學英語和高中英語的紐帶,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學習英語時,由于年齡、老師、家長等客觀因素,并沒有得到很多重視,這就給初中英語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
2.對于農村中學來說,教育會稍微滯后,英語教學也面臨著諸多問題,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底子弱、教學資源缺乏,學生興趣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差、父母文化程度較低等都是影響農村初中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導學案”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無疑是給老師與學生的教學活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3.“導學案”真正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導學案”使用的過程中,教師課前參與研制,課堂上根據(jù)教學環(huán)境及學生的掌握情況,隨時給予幫助,老師不單單只是知識的講解者,更是引導者;學生在學習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自身情況,可以自學或者互學,也可以小組討論,讓自身投入到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在這個過程中,使自己變成學習的主人。
三、“導學案”在漢中市某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使用過程中的建議
1.學生方面
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漢中市某農村初三(3)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這不僅僅是依靠老師的正確引導,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意識。在上課前,應該主動完成預習的任務,對新知識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把較難懂的地方標記出來,以便在聽課時更有針對性;聽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按照“導學案”上的環(huán)節(jié),逐步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向老師提問、與同學交流,真正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后對“導學案”上的筆記進行歸納整理,裝訂成復習資料,為后期的考試復習打好基礎。
2.教師方面
我國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在教育方面,什么學制、備課、訓導綱要、教科書籍,比起教師來,都居于次要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屬于引導者、組織者的位置,對于“導學案”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使用方法。通過采訪漢中市某農村中學兩位一線英語老師可知,他們在使用英語“導學案”時,通常都是輪流編寫,共同使用,由于時間緊湊,基本上不會進行二次備課,在這樣的情況下,“導學案”肯定不會發(fā)揮最佳的效果。一線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進行統(tǒng)一備課,把教師的個人創(chuàng)新能力和集體的智慧結合起來,整理“導學案”大框架,在開學后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和個人的教學風格進行改進,及時做出調整,這樣才不至于被“導學案”牽著走。
3.“導學案”的編寫方面
“導學案”是對知識的梳理,而不是對課本重點的大搬家,也不是老師教案的另一種呈現(xiàn)方式。在編寫時,要抓住課本的重點、難點,不僅僅是根據(jù)“三維目標”來設計,而是要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具體的目標,學生在自主學習,互動交流、解決難題時才有跡可循。由于農村學生的學習情況參差不齊,“導學案”的設計要從實際出發(fā),應該具有層次,應該“讓優(yōu)等生看到挑戰(zhàn),中等生感到成就,學困生受到鼓勵”。[3]
四、結語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改革與深入,改變教學模式也是我們日后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導學案”的出現(xiàn)與使用是大勢所趨,實踐表明,它確實給英語教學活動帶來了一定的好處,但通過對漢中市某農村初三(3)班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由于調查條件有限,只對一個班進行了調查與分析,并對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建議,希望以后能有機會做更深入的調查,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讓“導學案”在農村英語教學中發(fā)揮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 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網(wǎng)組編,2011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 初中英語[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01-01.
[2] 吳麗萍.“學案”教學的教育價值分析[J].山西教育(管理),2010(08):14-15.
[3] 王淑霞.導學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使用建議[J].教育實踐與研究(B), 2014,(06): 19-22.
作者簡介:王尤怡(1990-),女,漢族,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英語)專業(yè),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