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銘
摘 要 在“互聯網+”的新形勢下,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創新型的經濟,職業教育被注入新鮮的血液。天津市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為地方職業教育指明人才的培養方向,也加速了職業教育智慧型的發展,而地方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充實了文化產業的內涵,而且又給其轉型升級提供高技術技能型人才與設備支持。區域文化產業和地方職業教育的雙向對話對于二者的互利共贏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互聯網+” 文化產業 職業教育 智慧型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03
Two - way Dialogu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ianjin Cultural Industr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YANG Minm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Internet +",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becoming an innovative econom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injected with fresh bloo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ianjin's cultural industry not only marks the direction of the training of lo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but also provides it with high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support. The two-way dialogue between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lo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utual benefits and win-win between the two.
Keywords "Internet +"; cultural indus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mart education
在“互聯網+”視域下,地方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的文化產業關系緊密,二者發展的雙向對話,既可以帶動區域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加速發展,也可以轉變地方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帶來智慧型教育。
1 天津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1.1 天津文化的特點
天津市擁有著六百年的歷史文化,位于京津冀和環渤海中心位置,因此,天津眾多的歷史、政治和文化因素使得天津文化極具特色。
首先,天津文化主脈是水文化,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渤海之濱,特殊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天津文化;其次,市民文化是主體,學者王勤田和梁禹祥認為天津文化是以市民文化為基礎、以近現代文化為主導的多種文化成分組成的城市文化,近代漕運,鹽業以及開埠通商的商品經濟為市民文化的繁衍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三,“衛”派文化是特色,天津設衛建城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天津的運河運輸與繁華的商業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設衛筑城打下發展“天津衛”的基礎這一時期;第四,天津文化具有多元性,天津的原生文化不明顯,薈萃四方文化精華為其特長,天津是北方戲曲和民間藝術集大成者,天津有幾十個曲種的曲藝,“北京學戲、天津成名、上海賺錢”就很好印證了這一點。[1]外國殖民者在天津設立的租界,使天津的城市文化及其建筑呈現出東西文化交融的殖民文化色彩,在近代城市中西文化碰撞中,天津更多地表現出來的是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中西文化的合并,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1.2 天津文化產業的發展
從2010年起,天津市級財政累計安排了5.4億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共支持文化產業項目264個,撬動社會資金140億元,有效優化了天津市文化產業結構。2017年上半年《天津市2017年重點文化項目》通知的下發,共打造63個重點項目,其中互聯網信息服務項目就有8項。根據《中國文化產業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中國文化部網站公布的數據,文化資源方面,天津文化產業的發展屬于潛力區;[2]文化產業規模方面,從2013年開始,天津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天津區域經濟的的5%,文化產業也成為天津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結構方面,天津從2012年開始,發展迅速,但人力資源的吸納與產業發展速度不匹配,文化產業人才極度缺乏,產業結構不平衡。京津冀文化產業園區(企業)聯盟于2016年在北京設立,京津冀各文化產業園區(企業),不斷打通文創園區、企業、項目間的合作渠道,建立健全京津冀文創產業協同發展體系。
2 天津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2005年,天津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2010年,天津市與教育部簽訂共建協議,全國第一個國家級職業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示范區在天津建立,作為天津教育優勢和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更是領先全國。天津市人才強市的戰略中,把城市發展定位在現代服務業,這樣的定位勢必影響其人力的構成,對勞動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據2016到2017學年初天津市教育事業統計信息快報可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達50所,中等職業學校達87所,職業教育畢業生人數達145293人。學者王良采用辦學規模,普職結構等五個一級指標構建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出天津的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優勢在于師資隊伍、資源條件和經費投入三個維度,發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辦學規模處于劣勢地位,中職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低至20%。[3]
由于歷史原因,天津職業教育“布局散、規模小,效益差”的問題凸出明顯,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經驗,特別是集團化辦學,集約化發展的模式,例如,天津建立海河教育園區,就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典型。海河教育園區為工學結合,多元主體辦學,頂崗實習等職教改革措施的實驗提供了平臺。[4]
3 職業教育助力“互聯網+”領域下的文化產業
3.1 人力資源的提供
“互聯網+”視域下的文化產業是知識型,技能型,創意型的新興戰略性產業,它對人才的素質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應運而生的產物,其最終歸宿仍是市場,敏銳的市場運作能力和產業管理能力是從業人員必備的能力。人力資源是文化產業最核心的產業要素和產業資源,由此可見,文化產業亟需應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其中從天津文化產業結構看,設計服務、咨詢策劃類等文化產業增加值上升,成為區域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天津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應以該需求為目標,職業院校更是應以此為導向,向區域經濟發展緊缺類別輸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3.2 在職員工素質能力的提升
職業院校不僅是培養在校學生的搖籃,更是在職員工進一步深造,學習先進技術,提升人文素質的在職教育。職業教育通對在職勞動力資源進行深層加工與優勢開發,提升其本身以知識技能和價值為表現形式的資本積累,不斷催生在職勞動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效益。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離不開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互聯網+”下的文化產業,產品更新換代快,技術設備更新周期縮短,文化知識素養更是時時更新。在職員工僅僅處于產業鏈的一階段,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革新,思想文化的碰撞演變,對于他們來說是必須追趕的,因此職業教育很好地在終身教育和在崗培訓這一塊填補了在職員工未及時更新的新知識,新技能的這一短板。例如天津的成人中專及技術培訓學校多達兩千多所,每年輸送畢業人數一百萬人,企業可以將開辦培訓系統文化知識與前沿先進理論的任務交付給職業學校,職業學校新的文化科研成果可以快速被企業吸收。
4 “互聯網+”下文化產業對職業教育的影響
4.1 生源的擴大與良好的就業
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是根據市場導向為基準的,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對人員崗位的大量需求,刺激了職業教育招生的數量,專業課程的廣開,招來生源量的遞增。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幾年天津文化產業在信息軟件與戲曲文化方面占比較大,達到50%,職業院校應以此為切入點,廣設文化傳媒專業,文化創意專業,增加軟件開發,產權保護法等為必修課,并且有效溝通中高職。天津中職生的來源主要以外省市為主,近年來,各省市都在限制本地生源外流,生源問題成為了天津職業教育發展的難題,區域文化產業的建立,很好解決了這個困境。
4.2 資金投入與校企合作的深入
我國職業院校辦校經費多是國家財政撥款,文化產業與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合作深入與擴大,換來的是企業對學校大量的資金投入,經費對于職業教育的支持,增強了學校的辦學實力,機器硬件設備也能更好更新換代與維護,讓學生實訓的時間更加充裕;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興旺發達,帶動經濟的增長,拉動內需,帶來公共財政收入增長,結果就是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也越來越大。校企合作地深入應該大力推行訂單式等有利于人崗對接的培養模式,加強政策引導,讓文化企業廣泛參與職業院校教學,使文化企業成為職業教育的主體,不斷挖掘職業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
例如,天津對口濱海新區文化產業發展及其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引導職業院校的相關專業,組建了優勢專業群戰略發展聯盟,京津冀文化產業園區(企業)聯盟2016年的建立加速促進了天津文化產業的發展。
4.3職業教育智慧型發展
“互聯網+”體現的四個精髓就是“大,物,移,云”,即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設計研發的新文化產品投身應用于職業教育,發展“云上教育”,讓真實的物理校園,數字化校園,虛擬控制的校園三維交互,在職業院校中發生物,數據,語義的融合,建設智慧學習、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環境的智慧教育。[5]例如,職業院校將理論教學、虛擬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文化產業實地調研,二者共同為學生打造探索性強、趣味性濃,資源豐富、寓教于樂的節約型、智慧型一體網絡學習平臺。[6]智慧型職業教育會引領教育者和學習者朝著自身需求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智能化地把教育環境、信息等匹配到個體,實現有效的知識構建、智慧發展、社會重塑,[7]為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5 結語
當今,發達國家擁有如此強大的經濟競爭力,職業教育貢獻了不小的力量。隨著“互聯網+”的助力,區域文化產業和天津的職業教育強強聯合勢必將繼續探索經濟快速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孫詩雨.天津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4.
[2] 孟育耀.比較優勢視野下的京津滬渝文化產業發展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29(5):20-24.
[3] 王良.天津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評價與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22):44-49.
[4] 任凱,王捷.國家視野下的天津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2):29-32.
[5] 唐敏,周永剛,陳明武.構建“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智慧教育方案[J].物聯網技術,2016(5):113-115.
[6] 紀洋.有機結合“理、虛、實” 彰顯教學辦公智慧化——杭州市交通職業高級中學數字校園建設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0):35-37.
[7] 楊青云.智慧化時代職業教育初探[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68-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