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峰 張庭嘉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各行各業都深受其影響。作為新興的互聯網結合行業--互聯網金融具有互聯網行業和傳統金融行業的特點:成本低廉、效率較高、覆蓋率廣,已然成為當今時代發展最前沿的技術。然而互聯網金融缺乏有效的政策法規,且本身沒有一個較完善的信用核對體系,因此互聯網金融不可避免的存在許多新風險。本文將主要針對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各類風險進行研究,并以此為根據提出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的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綜合監管;風險防范
自從中國市場進入穩步發展期后,我國的金融市場持續發展并且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進入尋常百姓家,傳統的金融業務開始與網絡結合,誕生了網上銀行、網上證券等多種線上服務模式。踏入21世紀后,搜索引擎、社交網絡、云計算以及移動支付等新型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傳統金融行業不斷交融,我國金融行業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一種全新的金融形式--互聯網金融誕生了。“如何定義互聯網金融”,業內觀點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令眾人信服的觀點。大多數人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服務形式,其核心是互聯網,對社會的金融模式存在很大影響。但筆者認為,互聯網和金融兩者都是人們的工具,能把兩者聯系起來的便是信息。信息技術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給信息的傳播和匯集提供了新的方式。而金融是財富信息的記錄。金融的產生是為了更順利地進行交易和貨幣周轉,降低原有財富交易的各項成本。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核心仍然是金融,并沒有因其互聯網的屬性而變化。但是互聯網所提供的信息傳播和匯集的新方式必定會影響到財富信息的記錄,以此來影響財富交易,使金融的運營模式發生變化。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絕對不是簡單的技術革新、渠道新建,而是對傳統商業銀行模式的一種顛覆。互聯網金融要求投資者和需求方都必須以市場化的手段完成交易使得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矛盾有所減少;改善了傳統金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實現了金融面向大眾的普惠。另一種觀點認為,互聯網金融僅僅是借用了互聯網的低成本優勢,實現線下業務的線上化。它無法處理傳統金融的核心問題,比如:互聯網金融只是將線下的渠道變為了線上,仍然存在風險控制問題。互聯網金融雖然為小額的借款人或投資者提供了渠道,降低了時間成本,擴展了金融的受眾群體,但是也提高了雙方之間本就存在的信用風險。綜上分析,互聯網金融是將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方式進行結合,進而構建全新的互聯網金融模式,該模式留存了金融活動“風險”的根本屬性,會與傳統金融一起經歷輔助、獨立、攜手共進三個階段。互聯網金融雖然降低了交易的時間成本以及門檻,但是也帶來了較高的信用風險,必須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以及線下傳統金融的配合。
一、當今互聯網金融主要模式及其風險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模式主要包括P2P網貸、眾籌融資、第三方支付、大數據金融、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其中P2P網貸發展時間最為長久也最為典型。由于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金融的開放性,主要造成了以下風險。
1.個人數據信息泄露風險
網絡金融得以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就是準入的門檻和標準較低。當前的網絡金融交易在頻繁進行,交易人員會在網絡上留下自己的個人信息,包括電話、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等。在淘寶等類似的網絡購物平臺上,很多企業和個人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將買家的個人信息進行售賣,造成消費者的個人隱私在網上泄露,對買家用戶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甚至對買家的個人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
2.網絡資金流通存在高利貸隱患
互聯網平臺可以加速資金的流轉,提高資金的流轉效率。在網上購物平臺上,資金的流通不在買家和賣家之間進行直接流通,需要將資金寄存在第三方的支付交易平臺上,這段時期的資金流轉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資金在第三方平臺進行長時間的停留,就會導致資金存在被挪用和偷走的危險。與此同時,網絡貸款的收益可觀、操作簡單,以我國目前的投資渠道而言,投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商家和企業利用網絡借貸提高自己的經濟收益,已經成為了比較普遍的現象。
3.信用體系不健全,存在違約風險
以“P2P”模式為主的網絡交易由債務人員提供自身的個人信息和財產證明,類似的信息很容易作假,借貸人員無法在短時間內對債務人的信息進行準確的核實。甚至有些債務人員在提供信息的時候會提供一些比較片面的信息,導致借款人不能按照正常的還款時間償還債務,會對借貸人員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4.安全保障技術水平不足
互聯網金融體系是以計算機為主要的載體,在運營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其中包括外界的風險因素和內部的風險因素。一方面,計算機很容易受到外部病毒的侵害,導致程序運行失敗或者計算機數據丟失和篡改。另一方面,計算機本身也存在系統故障等風險,會嚴重影響互聯網金融系統的運行。這是互聯網金融體系在軟件和硬件兩方面存在的技術漏洞。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監管策略
金融市場的利潤可以立刻產生,而危害卻往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因此制定相應配套的監管策略是建立良好金融市場的重中之重。互聯網金融的核心還是金融,擁有“風險”這個核心屬性。而互聯網本身又是“虛擬性”的產物,我們可以針對這個特點開發相應的監管策略。
1.構建新型互聯網金融運行體系
任何方式的互聯網金融活動的正常進行都需要一個安全的互聯網技術體系作為支撐。一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安全運行往往依靠以下體系:安全穩定的操作系統、強力的防火墻、虛擬專用網、入侵檢測以及金融、信息數據加密等。不過以上都是基于軟件形成的防護體系。互聯網金融如果要構筑一個更加安全的環境,就必須先在硬件上確保安全,開發應對互聯網金融的硬件級安全芯片,進而提高用戶系統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
2.重塑互聯網金融操作流程,完善體系
互聯網金融的核心依舊是金融,具有“風險”的本質屬性。任何從事P2P網絡借貸的公司都應該意識到互聯網金額并非沒有風險,應該嚴格審視可能出現的潛在風險,不能為了吸引用戶而肆意減少操作流程、無視信用。互聯網金融畢竟是金融搭上了互聯網這輛快車,讓資金擁有了更強的流動性。相關企業由此更應該注重資金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確保現金流的持續穩定。
3.加大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立法力度
在上20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就已經開始對互聯網金融進行法律法規建設,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與完善,歐美國家已經建立起包含交易規則、交易保護、制度標準等內容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在法律法規建設上,我國可以吸收國外的一些經驗,如制定互聯網金融的統一負面清單,類似現有的公民征信系統,使違約者不敢承擔違約風險等。再者,可以將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列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中,對消費者的財產權、信息權、隱私權、公平交易權、訴訟權加強保護。
4.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體系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必須把握好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之間的微妙關系,既不能一味的保護,也不能一味的打壓。目前,對于我國現有互聯網金融體系,可以先對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分類。在不同的分類下確定相關的監管主體、監管對象和監管模式,不可圖省事便一同監管;其次,針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交易活動的快速、頻繁和虛擬性特點,監管部門應通過信息技術加強非現場監管,并有效建立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再次,對互聯網金融的跨國活動,監管部門需聯合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加強聯動實施統一監管。
5.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
互聯網行業的自律性要從以下兩方面來建設:一方面是由國家權威機構建立相關的公約準則,使互聯網金融行業中的中介企業明確身份,體現責任;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聯網行業內部之間的競爭機制,讓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自我約束。最后回歸到互聯網金融體系的整體利益上來。
三、總結
我們在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過程中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我們必須正視這些風險,盡快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防范手段,最大程度的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因素,避免互聯網用戶出現經濟損失的情況,進而促進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高效運行,為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安全開展提供保障,維持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平穩運行。
參考文獻:
[1]趙增強.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防控[J].稅務與經濟,2018(01):46-51.
[2]王月瑤.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機遇與風險應對[J].經濟師,2017(01):56-57.
[3]黎江毅.把互聯網金融裝進法律籠子--互聯網金融立法相關問題的研究及設想[J].經濟界,2015(03):42-46.
作者簡介:朱亞峰(1997- ),男,漢族,遼寧省盤錦市人,本科,重慶市北碚區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企業管理、產業轉型、“互聯網+”;張庭嘉(1996- ),男,漢族,河北省滄州市人,本科,重慶市北碚區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