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幼兒園教學是現代教育的重點,教師需要關注與幼兒相關的教學內容。對于當代幼兒的學習來說,其需要掌握更多的生活領域相關內容,提高其學習及成長的價值。科學活動的開展符合幼兒的身心特征,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幼兒的綜合成長。生活化可以讓幼兒接觸更多與生活相關的內容,防止產生更多的教學弊病。因此需要對幼兒園科學活動生活化進行分析,讓幼兒深入生活,了解科學知識,提高綜合教學效用。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活動;生活化教學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能夠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培養其學習意識。科學活動生活化主要是提高幼兒對生活的了解及參與度,在開展相關活動的過程中,根據其學習及心理特征合理選擇活動方式,促使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較大的作用。
一、幼兒園科學活動生活化的意義和價值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多樣化的方式作為載體,旨在加強幼兒在活動中的自我表現能力。在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幼兒生活在家庭的保護之下,導致其難以接觸生活,不具備簡單的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幼兒園教學經常需要通過簡單的實踐探索實現教學目標與要求,教師在引導幼兒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有計劃地對其進行組織,提高幼兒對科學體系的認知。現代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需要與生活聯系起來,讓教學活動的開展符合幼兒的成長特點,從實際生活出發。當前,幼兒園課程面臨緊張的改革,教師不僅需要將其與小學課程聯系起來,實現教學過渡,還需要凸顯幼兒的根本特征。更重要的是,通過幼兒學習課程,需要讓幼兒學習生活常識,滲透多方面的科學知識,涉及較多的領域。所以,幼兒園科學活動生活化滿足當代幼兒園課程教學的改革需求,可以讓幼兒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讓其感受自然,還可以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
二、幼兒園科學活動生活化的途徑
(一)調動家長資源
幼兒園教師在組織幼兒開展相關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有效資源,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對家長資源進行調動。幼兒的學習及生活與家長有較大的聯系,家長需要配合幼兒園科學活動的開展,引導幼兒了解生活化內容。幼兒園可以采取家校共育的方式讓家長幫助尋找與生活相關的科學元素,促使幼兒科學活動的開展更加多元化。在幼兒園開學初期,教師可以與家長建立聯系,并且與其共同尋找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小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將科學知識生活化的過程中,需要保證知識的簡單性,對于部分需要動手操作的實踐內容,則需要保證其易于操作,符合幼兒的成長特點。
(二)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幼兒更加容易參與到學習當中,還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在開展科學知識教學時,教師需要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情境,提高幼兒的參與度。教師可以利用游戲引起幼兒的興趣,在開展情境模擬之前,讓幼兒感受到學習氣氛,提高其探索欲望。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尋找自然的游戲,帶領幼兒開展戶外活動,使其在戶外情境中打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加強對生活中的科學知識的了解。教師還可以模擬游戲情境,讓幼兒在學習相關知識的過程中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不要讓幼兒成為課程的附屬,而是需要讓幼兒對科學知識的學習進行主導,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
(三)合理選擇活動內容
幼兒在一群同齡人之間經常會表現出自身的特點及差異,對于不同的幼兒來說,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符合其自身的特性,否則會事倍功半,影響綜合教學效用。在將科學活動生活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個人發展情況,體現教育的根本價值。其需要對科學活動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不僅需要表現出較強的生活化特點,還需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讓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融入其中。教師可以進行不斷的嘗試,并且將這種理念貫徹到幼兒的科學活動當中,引導幼兒不斷探索,不懼犯錯。科學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幼兒的基礎認知為主,教師要選擇適合幼兒的活動內容,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為主,加強其對科學活動生活化的了解及實際表現效用。
(四)充分利用生活材料
對生活材料進行利用可以直接將科學活動與生活聯系起來,為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可用資源。幼兒不能明確區分生活及學習,在開展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自己制作活動材料,還能夠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其幫忙尋找生活元素,將其體現在科學活動當中。教師可以準備拉力器、棉花及皮球等幼兒比較熟悉的材料,還可以讓幼兒自主創造,調動自身的想象力,進行創新。在制作生活材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科學活動內容及形式進行講解,讓幼兒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得心應手,善于發現生活中可利用的物質,提高其探究及實踐能力。
三、結語
幼兒園科學活動生活化可以加強幼兒對科學活動的實質理解,融合生活元素提高幼兒的活動參與度。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特征選擇活動形式,引導幼兒進行活動創新,培養其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其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玲.淺談生活化、游戲化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的解讀[J].才智,2018(08):169
[2]楊亞博.淺論幼兒園科學活動生活化[J].學理論,2015(02):160-161
[3]董躍.對幼兒園科學活動生活化和游戲化的認識和思考[J].2013(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