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要】本文首先以解讀文學素質為切入點,佐以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相關比較,通過分條闡述文學素質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培養小學生文學素質的一系列指導思想和具體實踐方式,以期對現階段的小學生文學素質的培養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素質;美育;習作展示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學素養是一個健全的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文學素養。小學語文教學是形成學生文學素養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讓孩子在人生最美好的時期大量閱讀文學作品,接受人類文化精品的滋養和熏陶,也可以影響孩子終生的語文教學。
但是在現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其實忽略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入對文學素質的培養,造成了小學語文完全變成了灌輸型的課程,學生也逐漸表現出“強識記,少創造”的被動型語文學習模式。這是對少年兒童創造力的扼殺,應該受到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重視。而本文就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學素養培養”進行研究,具體有以下措施。
一、培養教師的文學素質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叫作“言傳不如身教”。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培養學生的文學素質,教師首先就要對自我文學素質進行提升,才能在教學中起到良好的典范作用。這要求教師本身就必須重視自己的文學理論素養,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批判能力,甚至在文學創作能力方面也要進行提升。
(一)文學教育要和教學活動、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相結合
從提高教師文學素質方面來看,文學教育和教學活動、科研活動、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這三個要素密不可分。文學教育與其他三者既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又是核心與具體實施方法的關系。文學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其必然包括對另外三者的實踐與總結。而作為一個核心,教學活動、科研活動、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就成了提升文學素質的方式。
在活動中,教師要注意結合自身的閱讀經歷和教學中需要的知識,有針對性地參加教學活動。讓教學活動成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個人文學素質的良好途徑,并把活動中所得的積極運用到與學生的交流中。
(二)文學教育要和加強小學教師人文素質的塑造、培養、熏陶相結合
與教學活動、科研活動和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不同,對小學教師人文素質的塑造、培養與熏陶更注重主體的自身能動性。也就是說,除了外在形式的引導外,還應讓教師自發地對人文素質進行培養,主動地在工作與學習中熏陶自我情感,培養良好的生活、工作態度。這樣才能在文學教育過程中散發出教師獨有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地跟隨教師共同進行提升。
二、培養學生的文學素質
(一)培養學生的廣泛閱讀興趣,激發文學審美情趣
廣泛閱讀在學生提高文學素質的過程中處于第二階段,即在基本的文字符號認知之后就可以采用的教學辦法。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可以激發學生的文學審美情趣上,并初步為學生的審美定一個大致的方向,為今后的個性化發展起到鋪墊的作用。
1.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
正如小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一樣,學生的閱讀能力也隨著心智發展水平而呈現階梯狀攀升。而對教師來講,推薦優秀的作品之前,必須對作品進行仔細地挑選,并有原則地把不同的作品推薦給不同年級的學生。簡單來講,這個原則就是“看得懂,感受得到”。
2.發揮閱讀指導課的作用
在日常的閱讀指導課程中,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體的理解能力,以及大多數學生已經具備的閱讀基礎,結合現實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要求,有組織地利用導讀課,就文學作品閱讀要求和方法作適當指導,創設閱讀文學作品的氛圍,提倡師生共讀經典,以保證交流的順暢與讀書的熱情。
(二)加強閱讀教學,培養審美素質
1.揣摩語音的節奏美與韻律美
文學作品不僅僅只是表現對情節的構造和對人物的填充,很大程度上,文學作品的優劣也表現在其遣詞造句的精細與藝術性。中國的文人,一早就注意到了作品語音的節奏美與韻律美對作品的影響。比如我國古代詩歌中對平仄的嚴格要求就是一個佐證,而賈島的“推敲”故事也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就必須引導他們在品味好詞佳句中發現美、品體美、鑒賞美。在語音的節奏和韻律中,尋求文字和表達方式帶來的魅力所在。特別是那些微文大義、精言妙語、情韻深藏的句子,應讓學生仔細揣摩、玩賞,強化語感訓練,充分讓學生領悟到情之所在,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充分體驗到語言文字之美和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
2.體驗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凈化靈魂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創造人類物質文明的奮斗和勞動的境界,是人類力量的美;高尚的友誼以及誠實、勇敢、豁達是人類情感的美;堅強的意志,高尚的氣節,不屈不撓的精神境界是人類氣質的美。正是這些美創造了我們的生活,也成就了文學作品中令人感到激動、快樂、悲傷、崇敬等諸多感情的思想情操。而文人們將這些感情融入文字中流傳下來,并不僅僅為了再現某一場景,更重要的是讓后人在文字中得到心靈的滌蕩和升華。
(三)加強實踐鍛煉,提高文學素質
有了理論,如果不去實踐,那么理論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有了已知正確的理論,又不去指導實踐,那么理論就成了空話大話,也就不值得存在。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的鍛煉,一方面是對教學理論進行檢驗,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對具體方法進行改善。另一方面,通過已知的正確理論對學生文學素質培養的具體步驟進行指導,也更容易提升實踐的速度和效果。在具體的鍛煉方式上,我們主要采用強化說寫實踐、落實讀寫積累和開展寫作展示三種形式,并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具體的實施辦法進行設置。
1.強化說寫實踐
說是寫的前提,寫是說的進化,而兩者統一服務于文學素質的培養。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對說和寫進行實踐,其實也就是有步驟地對文學素質進行培養。而對于單純地說、寫,是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的,那么我們仍舊利用活動的形式,說、寫結合起來,最終為學生的文學創作奠基。
2.落實讀寫積累
在小學階段,教師常常會用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記日記,可收上來的作業常常毫無新意,恨不得每天的記錄都要在末尾加上一句“我高興極了”“我真是高興”這樣千篇一律的句子。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平時并沒有注意仔細觀察生活,無法感受到身邊的事物帶來的具體感受。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用不定期讓學生落實觀察與讀寫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文學素質進行培養。
在低年級,我們可以以“日記畫·畫日記”的形式,督促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讓學生把閱讀和觀察的感受、見聞用先寫日記后配畫,或先繪畫后配解說詞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日常的事物、心情、感受與色彩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了解在創作中運用色彩表現感情基調的作用,進而將其運用到對文字的使用中。中高年級則以“圖文并茂”的讀書筆記的形式,讓學生把閱讀名著名篇、時文佳作的收獲用摘錄式、提綱式、感想式、補充式等方式表現出來,并就某一方面的獨特感受用圖畫的形式加以詮釋,再配以自己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的內容,讓學生在多方評價中,體會寫作給自我和他人帶來的感受的差異性,在自己的文字中尋求魅力,在成就感中找到個性文字風格的定位。
參考文獻
[1]劉寧.文學鑒賞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N].甘肅日報,2014.
[2]李躍峰.在文學鑒賞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質[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5).
[3]張征.淺論“語文素養”及其提高策略[J].沈陽師范大學.語文教研,2014(8).
[4]陳紅.提高學生文學素養之我見[J].基礎教育研究,2016(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