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萍
【摘要】詞語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作者精心挑選、反復推敲才寫出來的,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折射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本文以小學語文版四年級上冊詞語教學為例,談談筆者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詞語教學;形象;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詞語是閱讀教學最活躍的元素。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比較、揣摩、品味詞語的內在意蘊,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獲得良好的語感。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也能認識到詞語教學的重要性,但往往趨于平面、機械、老套,效果不明顯。根據漢語言文字表意性、詞語具有模糊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多一點形象性、多一點體驗性、多一點豐富性,加強詞語和句子、段落的聯系,使詞語教學落到實處。下面就以小學語文版四年級上冊詞語教學為例來談本人的一些體會:
一、多一點形象
【教學“參差不齊”。見四年級上冊22課《地圖上的發現》】
師:請同學們讀第一段,找到有“參差不齊”一詞的句子,讀一讀體會意思。(生讀找)
師:“參差不齊”什么意思?
生:是不整齊的意思。
師:你見過鋸齒嗎?(出示鋸條)它有什么特點?
生:鋸齒有的凸出來,有的凹下去。
師:可以說鋸齒是不整齊的,有的高,有的低,也就是參差不齊。那么你還見過什么是高低不一、參差不齊的?
生:牙齒是參差不齊的。(互相觀察一下)
生:同學們的個子是參差不齊的。(大家都站起來觀察一下)
生:同學們的成績是參差不齊的。(出示一份成績單觀察一下)
生:樹木是參差不齊的。(觀察一下校園的樹木)
師:“參差不齊”不光可以指高低不一,還可以指水平不一。(出示作文本)
生:同學們的作文水平參差不齊。(出示數學本)
生:同學們的計算能力參差不齊。
……
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比較生僻的詞語,如果我們生硬地照搬字典上的義項,學生有時不但不能準確理解,反而易被搞得糊里糊涂。一個詞只有將它與代表的客觀事物聯系起來時,這個詞才有意義。因此,在學生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們要善于創設出與內容相似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將對詞語的理解具體化。運用此方法,學生興趣高,對詞的理解也到位,記憶效果也好。
二、多一點體驗
【教學“異口同聲”。見四年級上冊第10課《樹葉都是綠色的嗎》】
師:誰知道“異口同聲”是什么意思?
生:大家都說同樣的話。
師:那你知道“異”是什么意思?(生有的說不知道,有的說是大家,有的說是一樣)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回答我幾個問題。今天我們班有遲到的嗎?
生:(異口同聲地)沒有。
師:“粉筆既有白色的,也有彩色的。”這句話對嗎?
生:(異口同聲地)對。
師:你們剛才的回答就叫——(生齊答)“異口同聲”。你的嘴里發出的是“沒有”,他的嘴里發出的也是“沒有”。那么你們發出的“沒有”是從一張嘴里發出來的,還是從不同的嘴里發出來的?
生:是從不同的嘴里發出來的相同的聲音。
師:那么這個“異”是什么意思?
生:應該是“不同”的意思。
師:你們說得很對。“異口同聲”能寫成“一口同聲”嗎?
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因為一張嘴不可能發出相同的聲音,只有不同嘴里才能發出相同的聲音。
……
學生在填寫的成語時,老是將“異”寫成“一”,究其原因,是沒有將“異”理解到位。如果讓學生查字典,也能找到“異”的“不同”意思,但這樣學生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還是有人要寫錯。這次教學我吸取教訓,先讓學生進行情感體驗。通過巧妙引導,學生一下體驗到“異口”是“不同的嘴里”的意思,“異”是“不同”的意思,整個詞義是不同的嘴里發出的相同的聲音。經過這一體驗,學生親自感受了詞語帶來的意義,變外部為內化生成。結果也證明學生再寫錯的幾乎沒有。這也告訴我們,在鉆研教材時要善于用語文老師敏銳的眼睛去發現和開掘,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想象體驗,同時獲得語言發展。
三、結語
詞語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語言單位,文章中的許多詞語都是作者精心挑選、反復推敲才寫出來的,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折射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應根據詞語的不同特點,采取多種方法,多方面、多方位地引導學生對詞語進行理解感悟,既實實在在,又生動有效,并以此為切入點,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