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超
【摘要】語文課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是三維目標中的高緯度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要以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用心靈體驗,感悟作品中的審美情趣和人文內涵,從而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關鍵詞】語文教學;單元主題;情感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在強調工具性,局限于字詞的積累及簡單讀寫能力的訓練,注重知識能力這一低緯度目標;而不能走進歷史、邁入現實、觸摸作者的脈搏,感觸文本的“血”與“肉”等高緯度目標,缺乏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健康審美情趣、價值觀的培養。導致學生認識狹窄、幼稚、可笑,甚至形成畸形的性格。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呢?
我們的語文教材是由一個個單元組成的,每單元都是表現同一主題的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課文,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資源,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價值觀培養的極好教材。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單元主題入手,運用聽、說、讀、寫、畫。表演等多種方式,把學知識與情感滲透、價值觀培養統一起來。
一、在感受親情中進行感恩教育
如:人教版五年級第六單元以“父母之愛”為主題,編排了《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會看病》四篇文章和一次口語交際與習作。在教學中,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品讀課文,進入作品中作者的情感世界,獲得角色情感體驗。并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角色滲透。要求學生和父母溝通,并觀察記錄父母忙碌、辛苦的一天生活,進行口語交際,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表意見,正確認識父愛的深沉與母愛的偉大。習作的時候,把想對父母說的話大膽的講出來,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強化學生的情感教育。
二、在欣賞大自然美景中陶冶高尚情操
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在作家的妙筆之下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陳醉云的《鄉下人家》,勾勒了一幅自然和諧,寧靜美好的鄉下風景圖;陳淼的《桂林山水》,老舍的《草原》,景美,人更美;李漢榮的《山中訪友》,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趙麗宏的《山雨》,像一曲無字的歌謠;蕭紅的《火燒云》變化多端,形態各異;吳然的《珍珠泉》那晶亮的、飽滿的、一嘟嚕一嘟嚕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美讀”:“讀出聲,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神”。既有老師的示范讀,又有分男女生互讀;還可以細細品讀,也可以大聲誦讀。在讀中感受那種“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景;感受火燒云的變化奇妙,在美讀中體會語言的韻律美、畫面的意境美以及文章的結構美、寫作的方法美、作者的情感美。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麗,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情感基礎。
三、在愛國篇目的學習過程中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
如:人教版五年級第七組單元主題“勿忘國恥”,本單元的教學除了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情感滲透和體會,還組織了一次以“勿忘國恥、奮發圖強”為主題的演講活動,這次演講學生們情感激昂、有理有據,從不同方面闡述“落后就要挨打”“不忘歷史,不等于銘記仇恨”等觀點,還分享了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小故事。演講中,我對學生進行演講技巧的指導,讓他們恰當地使用手勢,表情來配合演講,表情答意,增強了演講效果。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了作為中國人深深的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學生明白了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四、在古詩文經典學習中進行美的熏陶
古詩文具有韻律美、畫面美、意境美的特點。在指導學習《伯牙絕弦》時,配上了《高山流水》的古琴演奏,讓學生進行入情入境的誦讀,可以自然而然體會到知己的那種心靈相通的境界。在教《七律·長征》中,配上《英雄的黎明》背景音樂,來指導學生朗讀,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這種氣勢磅礴的場面,一下子就聯想到紅軍那種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如果再引導學生給古詩配插圖,可更直觀的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培養想象力;更容易體會古詩蘊含的意境、哲理,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五、在特定情境中感受語言的藝術魅力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主題為“語言藝術”。安排了《楊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蠟燭》《打電話》等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巧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語言的精妙。(面對楚王的三次挑釁,晏子通過機智的語言,巧妙地化解了危機,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伯諾德夫人一家用語言與狡詐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通過表演,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語言的藝術魅力,從而產生愛語言、學語言、用語言的動力,同時培養了維護祖國尊嚴與安全,保守國家秘密的愛國情感。
六、在環保教育中學會珍惜資源、保護環境
如人教版六年級第四組單元主題“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我采用“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的方式,指導學生深入街道、社區調查了解環保方面的現象,拍成圖片,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列舉生活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鼓勵學生積極行動起來,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并針對這些現象寫一份倡議書的實踐活動,使環保意識扎根學生的心中,并轉化為日常的行為。
總之,情感滲透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只有教材、教師、學生的情感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情感滲透的藝術境界才可以實現。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挖掘教材,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教育,促使學生對作品或教師的情感準確、及時的吸收,從而豐富自己的情感,達到情感滲透的目的。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