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珊
【摘要】課堂提問優化是一件極有必要的工程,筆者對優化語文課堂提問進行了一些思考與研究,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望能為實際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優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語文課堂提問優化的理論依據及現實意義
語文課堂提問貫穿于課堂教學自始至終的過程中,起到課堂之上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橋梁與紐帶的作用。優化語文課堂提問于是便成為現實生活中課堂教學過程里必不可少的研究范圍。
(一)理論依據
語文課堂提問優化的提出,應該依據影響現實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相關因素,包括語文新課程理念,學生的學習心理等。
1.語文新課程理念
語文新課程改革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直接對語文課堂提問提出了具體要求,即:充分利用課堂提問這一必不可少的課堂環節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打開思維,發揮想象,掌握好、拓展好應知應會的知識與能力。
2.學生的學習特點
從學習的內容來看,學生主要是以學習間接經驗為本。學生的學習內容包括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技能和形成社會生活規范或行為準則。學生的學習任務,就是要掌握這些前人所積累下來的經驗,為自己日后參加社會生活實踐做必要的準備。而教會學生學習間接經驗的過程中,并不意味著一味地灌輸,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更好更優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現實意義
語文課堂提問優化的落實,不僅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思維水平產生影響,同時也對課堂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效果產生事半功倍的功效。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優化語文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時效性,首先可以快速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語文課堂提問實現優化,則實現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讓學生要學并樂于學,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因為問題是思維的表現形式,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需要學生開動腦筋的提問,學生會自覺利用所學,想方設法地活躍思維,積極思考問題答案。
2.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優化語文課堂提問,最終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學生積極努力地回答出問題,教師則能夠及時獲得對各自均有益的教學反饋,做到因材施教,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二、語文課堂提問現狀及原因分析
眼觀現實語文課堂提問現狀,則能明顯發現許多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必有原因。
(一)語文課堂提問現狀分析
課堂教學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學習,而不是教師一味灌輸。然而現實教學生活中,很多教師對提問這種師生之間最常用最普遍的交流方式重視不夠,研究不足,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提問量次不當
有的教師一整堂課都在向學生提問,十分重視學生的想法。然而這其中必然存在問題,例如有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也拋給學生,認為是活躍課堂氣氛,防止學生走神,增加學生自信,然而四十分鐘的課堂每一分鐘都應是寶貴的,拋給學生太多過于簡單的問題很容易浪費課堂時間同時也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也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己滔滔不絕,很少向學生提問,想利用好每一分鐘把精準的知識要點都完完整整的灌給學生。然而這又容易產生另一個問題,一堂課里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有限的,填塞式的講述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
2.提問只面向個體
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向學生提問時喜歡走到被叫學生面前聽取他的回答,這樣的做法雖然看似是教師走下講臺,站在學生中間,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幫助學生移除膽怯心理,然而這也產生一個極易忽視的問題,那就是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卻只是與某一個學生交流,其他學生并沒有參與真正其中。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施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和根本要求之一,每一個課堂中的學生是平等的,都擁有自己的主體地位。
(二)課堂提問誤區原因探析
出現上文提及的關于語文課堂提問過程中存在的一些誤區,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學生的主體性不明確
新課程中的學生觀認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而現實課堂提問過程中,依舊有許多老師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2.對學生的認知能力認識不足
教師教學面對的對象是全體學生,必須對全體學生已有的認知能力進行了解,只有在了解把握學生的認知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提出恰當有效的問題,而許多老師在備課中只抱書本備教材,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是絕對不可取的。教師應當提前了解把握學生的現有認知能力,全面掌握每一位同學的現有水平。
三、語文課堂提問優化實踐策略
優化語文課堂提問的主導者是教師。教師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有效地提出問題,啟迪學生積極地打開思維,說出合理的想法,并能全面地思考問題,關系到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效性,下面筆者提出自己對于優化語文課堂提問的一些看法: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作為班集體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具有獎勵和懲罰、維持教學秩序、安排集體活動等權力,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長期以來在教育中都存在著不當的管理傾向,比如中國古代的“師道尊嚴”,近代德國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蘇聯凱洛夫的“三中心”說,都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把學生定位于被動接受的“塑造形象”,造成師生間的授受、主次、上下關系十分明顯,這對于學生的心智發展極為不利。因此,語文教師要破除“唯我獨尊”的觀念,增強教學民主意識。具體到課堂提問,也要時刻注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堅持學生為主體,但也不能完全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教師要起到啟發、指導的作用。于永正老師就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能合理適當地把課堂還給學生。下面是于永正老師執教的《翠鳥》一課中的教學實錄:
師:“翠鳥”的“翠”是什么顏色啊?拿起書,默讀第一自然段,看看從哪兒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顏色。
生:是綠色的。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請你讀讀句子。
生:頭上的羽毛象橄欖色的頭巾,橄欖是綠色的,所以“翠”就是綠色的。
師:有理,那還能從哪兒看出來呢?
生: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
師:既然“翠”是綠色的,那為什么不叫“綠鳥”,而要叫“翠鳥”呢?
生:因為叫綠鳥聲音不好聽,叫翠鳥好聽。
從上面的教學實錄看,于永正老師并沒有直截了當地問出相關問題,而是師生雙方圍繞話題進行交談,與學生共同解答,學生擺脫了被“牽”的處境,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了鼓勵。這就是合理堅持了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二)優化問題結構
語文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做到合理堅持學生主體地位,適時選擇發問時機是明顯不夠的,還需要優化問題結構,也就是明確先問什么,再問什么,精心設計出準確、有效的問題。筆者認為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結構便是優化的問題結構。
如竇桂梅老師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中的一段對話:
師:選擇一處,談談感受!
生:那個蓬萊瑤臺很好的,好像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
師笑著說:看給你美的呀!
生:我這是在哪呀?
師:你在什么地方有這樣的感慨?
生:就是在那個平湖秋月。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慨?
生:因為我覺得這個亭臺,還有那個湖,還有那些燈,覺得就是美死了!
師:美死了,不用他的“美”,你再換一個字或一個詞。
生:美妙。
竇桂梅老師在教學時并不直接問這里蘊藏的感情,而是讓學生讀,讀時順勢而問,問題結構便是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充分勾起了學生感受課文的情感。
課堂提問優化是一件極有必要的工程,以上是筆者對優化語文課堂提問的一些思考與研究,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望本文能為實際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