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
【摘要】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接觸美、感悟美、表現美的過程,并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豐厚文化底蘊,提高語文能力,形成語文素養,完善情感人格。情為紐帶、讀悟為主、注重積累、注重實踐,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有動聽的音韻,鮮明的形象,豐富的內涵,多彩的表現力,充滿情,充滿趣,充滿美。小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接觸美、感悟美、表現美的過程,并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豐厚文化底蘊,提高語文能力,形成語文素養,完善情感人格。情為紐帶、讀悟為主、注重積累、注重實踐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情為紐帶
(一)以情啟情
小學語文的每一篇教材都是“情動之作”,“情深之作”。教師要充分地理解教材中的“情”,做到“心中有情”,以“師情”啟“生情”。親切自然的體態語言,蘊含真情的教學語言,適時而發的激情語言都能啟迪學生情感的火花。
(二)用境激情
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場景還原、再現,把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心靈之間組成一種相似的和諧的振動,才能使學生與所學知識產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激發真情的音樂伴隨,烘托真情的投影掛圖,點燃真情的電腦軟件……學生迅速“身臨其境”,“情”在文中,“人”在文中。
(三)明理升情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情感積聚的剎那,點一點,撥一撥。稚嫩的情感就會閃爍出理性光芒,升華成美好的情感,教師、教材、學生達到了“文我和一”的“共鳴”境界。
二、讀悟為主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為明意、悟境之根本。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根本途徑,最佳途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讀書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把時間與空間充分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讀,充分讀,主動讀,智慧讀。
(一)“讀”的內涵極其豐富
1.注意“讀”的層次
初讀階段,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要求做到:(1)無讀錯字、多字、漏字;(2)無一字一頓,讀破句;(3)無長腔拖讀,唱讀;(4)不理解的地方多讀幾遍。這樣的通體朗讀不僅切實訓練了學生的朗讀技巧,還在于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受文字,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精讀階段,聚焦語言與方法,對課文中描寫精彩、情感強烈、手法獨特、意境深遠的精彩片段,指導學生讀懂、讀好、讀透。學習結束,提倡“以讀束文”,目的是整體把握課文,深化理解,體會感情,文句欣賞,綜合反饋教學效果。
2.注意“讀”的選擇
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讀的目的、內容、時機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恰當選擇讀的方式。例如朗朗上口的精彩片段,氣勢雄偉的課文內容采用集體讀;情感豐富、描寫細膩的心理活動采用個別讀;含義深刻,需細細品味的采用自由讀;邏輯關系明顯的采用串讀;結構較典型的采用齊讀與分組輪讀;課文中出現兩個以上角色采用分角色讀;寫作文法上運用對比手法的采用對比讀……
3.注意“讀”的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指導有技巧的讀。控制音量,把握力度,注意音速、停頓、節奏,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讀出對話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口吻;讀出喜、怒、哀、樂、悔……不同的情感;把握好敘述性語言、描述性語言、說明性語言的不同基調;讀出陳述句、祈使句、疑問句、感嘆句、反問句等不同句式的不同語氣;讀好記敘文、說明文、寓言、詩歌等不同題材的不同風格。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積累文本語言;同時,感知、感受、積累語言更促進學生的讀。
(二)悟其意
“悟其意”,感悟意思、含義。需要“悟其意”的往往是文本的精華,即“語言點”。抓住“語言點”,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表達、審美能力的方法有許多。
1.“突破重點詞”法
課文中有一些詞往往是“點睛之筆”“精髓之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突破重點詞,達到感悟的目的。例如教學《廬山的云霧》時,我要求學生默讀2、3節,找出表現廬山云霧特點的詞及圍繞關鍵詞的相關描寫。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完成了理解與感悟,也享受了廬山云霧的美。
2.“對比、增刪”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名家名篇,大到段落,小到詞語,都是反復推敲、精雕細琢之筆。甚至達到了“多一字嫌溢”“少一字則嫌欠”的境界。教師要緊抓這些“精妙之句”,運用對比或增刪的方法,讓學生悟其妙處。例如教學《荷花》時,品讀“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我與原文同時出現 “荷葉很多,很大”。讓學生自由朗讀,說說哪句句子寫得好,為什么。學生邊讀邊比邊思邊悟,“入文三分”。同樣,增加或刪去一些詞語、句子,讓學生比較、感悟、朗讀也是領會語言文字魅力,內化文本語言的好方法。
3.“媒介協助”法
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地運用各種手段,讓“媒介”協助學生讀懂、悟透。筆簡意賅的簡筆畫,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自然巧妙的提問點撥,直觀鮮活的課件展示……都能協助學生豁然開朗。
4.“讀讀、品品、議議”法
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學”放在首位。作為教師,萬不可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應引導、點撥,直至讓學生“悟其神”“悟其邃”。在真實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充分發展。
(三)悟其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法的點撥應在閱讀實踐中自然滲透。靠學生自己從實踐中悟的方法才是最實用的,最易發生遷移的,最能得到運用的方法。
“悟其意”與“悟其法”在教學過程中是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的。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自主悟意,自主得法,積極用法。
三、注重積累
張慶老師常講:“學習語文好比熏鍋屋,日積月累,自然由淺入深,越熏越黑。”他用形象的語言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讀即積累,看即積累,聽即積累,抄即積累,悟即積累,背亦積累。這里尤其強調理解積累,自主積累。只有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文字之妙,意境之美,才想積累,愿積累,才能積累。因此,“情為紐帶”、“讀悟為主”既是積累的過程,又是真正達到積累目的的途徑。試想,一篇課文中,如果學生能積累些許詞兒,些許句子,些許句式,些許寫作方法,點燃真情實感……堅持不懈,那是多么寶貴的一筆財富啊!
四、注重實踐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的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這不斷練習不是充滿“匠氣”與“統一”的煩瑣機械練習,而是以學生為本,充滿情趣的自主實踐過程。
(一)創設情境,再現課文語言
積累了文質兼美的文本語言及形式,目的是為了運用。教師應在課堂中為更多學生創設更多語言環境,讓積累的語言經常得到運用,讓其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
(二)討論交流,深化課文語言
討論法、交流法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形式。讓學生在大自由、大空間、大容量的實踐中練語言,表現美。
(三)想象表達,豐富課文語言
語文教學要滲透對學生想象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多想象,多表達,達到由“用”到“創”的理想境界,達到“由感受美而創造美”的理想境界。
(四)積極鼓勵信息的收集與處理
未來社會是個信息社會,閱讀教學要給予學生更多搜集、篩選、處理、重組,甚至創造的空間,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
(五)加強語文與生活實踐的聯系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只有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語文才是有生命力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學生學習語文、實踐語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舞臺。
(六)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課程目標,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讓大語文的氛圍滋養學生的精神氣質、學科素養。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