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輝
摘要: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神,璀璨奪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成為國家戰略目標,因此,挖掘、整理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應用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好家風為視角,通過好家風的路徑建設來發揚其現代價值意義。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新時代 探索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090-02
一、好家風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好的環境是一個良性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新時代,全社會都在努力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強大的文化育人氛圍顯得尤其重要。好的家風將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和諧發展起到重要的潤滑劑作用。
二、好家風實現路徑探索
好的家風形成需要一定的途徑、方式和方法,更需要好的環境的塑造。在好家風形成的途徑上單一的途徑在現代多變的社會中顯然已不適應,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來加強好家風的形成,其主要是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赫爾巴特指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學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好家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需要學校的教育。
(一)學校要在學生健康成長中扮演重要角色
學校要做的工作很多,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成為推選優秀經典家訓范文和書籍的把關人和引路人
傳統家訓文化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家風、家訓文化對每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在推薦、把關、養成接受家訓文化過程中成為關鍵核心作用。大力推薦經典家風、家訓文化書籍讓學生閱讀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比如:《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王國維家事》《農民家書》《兄弟家書》等等。
2.教育理念的轉變
各級學校都要轉變唯分數論的思想,不要帶有色眼鏡看待學生的人格。有的老師覺得學生成績好啥都好,嚴重誤讀了一個人的人生成長價值。不要搞分數的排名,那是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的愚蠢行為。在各門課程的育人過程中不可忘記核心價值觀和家風、家訓對學生健康成長的有益滋養,不能僅就知識而知識講解,也不能就技術而技術傳授,要把育人的理念潛化在學生的價值觀中,使他們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壯的體魄,美麗的心靈。
3.通過多種社會實踐活動來加強家訓文化的認知活動
知行合一是教育的重要方法原則。馬克思認為:“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時間力量,才是可能的。”再多的理論和認識沒有實踐都將是缺乏效果的,也是不能轉化為現實勞動力的。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要利用好實踐活動這個平臺,通過實踐來理解和加深對家風、家訓文化的接受和認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加強學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來開展實際活動,比如通過參觀當地具有影響力的家訓家庭事物,開展閱讀經典活動,開展家訓文化方面的寫作大賽,繪畫古代家訓經典人物圖展,講故事,為父母誦讀經典等等一些活動。
(二)社會要形成好家風氛圍
新時代是一個“后喻文化時代”。隨著中國工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民離開傳統的家園到外面的世界創業成為常態,再加上網絡技術的普及化,現代家庭和傳統家庭有很大的變化,傳統的家庭被核心家庭所替代,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現實情況,傳承家教家風存在一定的難度且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因此,在我國社會現代管理的過程中,為家庭教育提供傳統家訓、家風發展和傳承的路徑有必要進行轉變。以往的社會結構是家族群居的宗族自治管理方式,人員之間也為熟人社會也是親戚、族人的關系,因此,家訓文化可以內在地、很容易地傳承下去。如今,城市化、城鎮化發展趨勢不斷加大,社會人員流動性大大超過以前,人們群聚居方式已發生了質的變化,成員之間多為陌生人,關系可以用匆匆的過客來形容。這種流動性特點決定了家風、家訓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必須以社區為單位以外部推進的方式來開展。要以社區、小區為時代背景,采取不同傳統的適合社區、小區人群特點的新方法,開展新思路,開展家訓、家風活動形式:如千家萬戶好家風、家訓的征集評選活動、開展優秀家風、家訓文體活動,詩歌朗誦,征文大賽,書畫展覽等等活動,開展“好鄰里、好子女”等家庭良好風貌的評選活動、文藝宣傳活動,建立微信群等等。
(三)主流媒體擔當宣傳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超乎人類的想象,傳統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受到顛覆性改變。家訓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建設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通過新穎的形式、生動活潑表達方式讓大眾通過對優秀家訓文化的了解,提升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并踐行。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快捷、方便,為現代家訓文化的形成和傳承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主流媒體在互聯網時代更要有擔當和責任感,加大正面引導為主,多報道具有教育意義的對人發展有利的新聞、消息,大力通過樹立正面典型,形成強大的社會認同感;適當地進行負面消息的傳播,建立媒體與群眾的交流溝通平臺,通過對負能量的理性分析、理性交流從而轉負為正。宣傳的內容要接地氣、生活化,通過對自然的、溫馨的家風家訓的傳播,創設可信感人的輿論氛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有益的土壤。
(四)家庭教育發揮主渠道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五年寒窗固然能培養出工程師,但學會作人,則需要一輩子”,所以,一輩子的教育當然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和重點。“家庭是指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主要包括父親關系和父母子女關系。”《兄弟家書》家庭教育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家風、家訓文化傳承的最重要場所,家庭教育有好多部分是學校學習無法完成的,家庭實際上是一個更加長久的學校,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家庭的功能不外乎人口再生產和文化傳承,因此,要發揮家庭教育的功能尤其發揮文化傳承的功能。在家庭的教育中,有有形的教育和無形的教育,有硬性的教育和隱形的教育,要發揮好家庭教育的資源,在教育的過程中最好能體現潛移默化的和隱形的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應該說是最為重要的。年輕一代的模仿能力很強,父輩夸夸其談教育年輕人可是自己做事卻反其道而行,這種反面教育后果是嚴重的。長輩、父母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是重中之重。
總之,好家風作為家庭內部的人倫倫理文化,不僅是家庭和家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傳統文化、體現中國精神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好家風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建設家風、家訓工作,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開展好家風建設,使家庭成為夢想開始的地方,使青年一代有一個好的開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司馬光.資治通鑒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M].上海:外文出版社,198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束有鵬.家庭道德建設與青少年品性養成[J].南京社會科學,1997(2):98.
[6]劉霞.家風中的倫理認同與公民教育[J].南京社會科學,2015(4):115.
責任編輯:劉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