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
【摘要】語文課堂上,只有摒棄功利主義的浮躁心態、形式主義的虛假繁榮,正確認識并踐行真正的小組合作學習,才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日新月異的提升。只有適時、適合、適量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才能真正讓學生作為一個生命主體存在于我們的課堂,生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實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中。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語文教學;運用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生本理念愈見深入人心,而作為踐行生本理念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也普遍為語文教師所接受。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逐漸成為教學的主角,能更自如地和他人分享學習成果,討論、評價他人的觀點,培養高水平的思維品質。但是,由于部分語文老師的認識偏差,課堂上存在著“偽小組合作”的傾向,為了小組合作而小組合作,將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位于表面的“效果”。所以,只有適時、適合、適量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才能真正讓學生作為一個生命主體存在于我們的課堂,生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實到我們的語文課堂中。
一、適時而為,讓學生思維“活”開來
在教學《散步》時,曾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找出母親疼愛孫子的細節。許多學生都能找到,但是,一個孩子敏銳地在母親的語言 “還是走小路吧”這個句子上,發現了問題,覺得似乎母親的話并不堅決,但是發現僅僅是停留在語感層面,缺乏理性分析。于是,順勢引導孩子繼續進行合作探討,如果將“還是”和“吧”去掉,再讀,能不能體會出句子背后母親的心理?學生馬上發現,去掉的話,語氣強硬堅決。原句卻能體會出母親心里還是希望走大路,但為了孫子,寧可違背自己意愿的遷就心理。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真正走近作者,看出了語言的匠心,也真正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點燃了思維的火花。
二、適合而為,讓學生思維“深”下去
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必須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例如漢語語法、文言文的初始學習階段,學生對于內容沒有最基本的知識儲備,小組合作學習就是無源之水,只能是淺層次的,收不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只有在教授相關知識之后,開展恰當、豐富、有層次的小組合作學習,才能讓學生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完成自己語言能力的積累。其次,從教學目的來看,小組合作學習,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分享型、診斷型、完善型等類型。根據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采用不同類型的小組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不同的起點都有所收獲。所謂分享型,是指當學習內容相似,但課堂容量有限時,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成果的共享。例如教學《春》,由于課文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幾幅春景圖屬于并列式結構,就可以采用共享型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所謂診斷型,是指當學生思維有片面性時,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各自思考的疏漏之處,從而不斷提高思維的全面性和嚴謹性。
三、適量而為,讓學生思維“真”起來
在教學中要符合語文的學科規律,適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不能濫用。一位老師執教《柳葉兒》,整堂課都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精細地討論哪些地方看出“樂”,哪些地方看出“苦”,學生熱烈地發表看法,最后,老師總結,作者通過這些細節表達了對柳葉的特殊而復雜的感情。但是學生的思維是不是真正被調動起來,到底這個特殊復雜的感情特殊在哪,復雜在哪,學生真懂了嗎?筆者表示懷疑。其實文中“樂”和“苦”表現得很明顯,完全沒必要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解讀文本發現,苦樂并不是單一的,很多時候是二者兼而有之的,而且隨時間的推移它們是會轉換的!這種復雜感情的理解恰恰是本文的過人之處,也是讓學生真思考以后有所得的關鍵之處。在這里組織一次小組合作學習:八歲的“我”感受到的快樂,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的樂?成年后還覺得是“樂”嗎?這樣學生會真正思考、挖掘人物情境下的心理:八歲時跟三叔去搶柳葉兒,懵懂的孩子是體會不到當時的艱難的,看到早春清晨的美,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純真;“做這樣的飯,全家便只允許我一個人放開了吃”,是一種“除我之外別人沒有資格享用”的得意;“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層肚皮幾乎撐得透明”,是餓極之后吃飽的滿足……但當長大成人之后回顧往昔再來看當年的這個“特權”時,不禁“悲”從中來,是沉沉的苦中帶澀。而現時的作者看曾經的懵懂不識苦難的自己,相信那份苦中帶澀的感覺就更深了。正如余華所說的“用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這才是文章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地方。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才是引導學生真正地觸摸文學作品,真正地思考作者的心路歷程和寫作意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懂得欣賞文學作品需要從不同的時間段和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不能割裂開來分析,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如果沒有學習主體的主動建構,知識是不可能由別人傳遞給主體并被主體所內化的。真正堅持學生主體的理念,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和根本。所以,語文課堂上,只有摒棄功利主義的浮躁心態、形式主義的虛假繁榮,正確認識并踐行真正的小組合作學習,才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日新月異的提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