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改坤
摘要:筆者在多年的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進行了嘗試和探討。通過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能力;培養
一、教給學生看書的方法
培養自學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會看數學書。根據不同類型的教材,我為學生設計了不同的看書方法。
1.概念型教材
采用“三看”的方法進行自學。一看(粗看):初步了解教材內容。二看(細看):根據學習要點看,有目的、按順序找出每個問題的答案。課堂上,我用小黑板出示學習要點,提出教材的重難點及對學生的要求,使學生在聽課和復習時目的明確。如教學質數、合數時,我出示了這樣的學習要點:掌握質數、合數的意義;能正確判斷100以內的質數;能記住20以內的質數。學生從學習要點可以知道本節課的重點及應該學會哪些知識,復習時便可有的放矢。三看(精看):再看重點內容,力求掌握。一邊看,一邊提出疑難問題。預習時,如果提出的問題在書上找不到答案,學生便會帶著問題聽課,就可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2.解決問題型教材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學生自學及解答問題有兩方面的障礙:一是文字障礙,二是思維障礙。因此,我在教學解決問題題目時,特別注意培養學生讀題的能力,為分析數量關系作好準備。對難度較大的應用題,我要求學生至少讀三遍題,而且提出了讀每一遍的要求:第一遍,了解題目講的什么事情,過程怎樣。第二遍,找出條件和問題。第三遍,找出隱蔽條件及分析數量關系的關鍵詞語。這樣,避免了學生自學時的盲目性,使學生有充分的思維空間,把該題的具體條件與有關的舊知識聯系起來,并進行比較和選擇,以確定正確的解題途徑。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小李從圖書館借來一本書,每天看6頁,8天只看完了這本書的一半。從這以后,他每天多看2頁,問看完這本書共要多少天?
學生讀第一遍后,知道了題目敘述的是兩段時間看書的問題;讀第二遍,找出了條件:前8天每天看6頁,以后每天多看2頁;問題是書的總頁數。讀第三遍時,學生注意到“一半”是隱蔽條件,也是關鍵詞語。在排除文字障礙及完全弄清題意后,學生再看分析的文字及算式就容易得多了。當然,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對任何一個應用題都如此按部就班地讀三遍,當他們對這種讀題的三遍法諳熟后,就會應用自如地完成三遍讀題法的要求。實施三遍讀題法后,學生因為明白了怎樣讀題及讀每一遍的目的,再加之教給學生一定的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大多數學生自學應用題的能力都有了較明顯的提高。而對于難度較大的應用題,則采取講解與自學相結合或者完全講解的方法,即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3.計算型教材
小學數學教材中各類計算型教材的文字敘述較少,這對于學生弄清算理,了解新舊知識的銜接是不利的。在五、六年級,可以教學生掌握自學計算型教材的方法。我采用“看、想、試”的方法,收到了較明顯的效果。即看:看例題的計算過程。想:一想每步計算用到了哪些舊知識,二想如何歸納計算的步驟,三想計算中應該注意的問題。試:用已獲得的計算法則計算,并對照例題檢查。在自學計算型教材時,我要求學生準備好草稿本和筆,對于一些不易看懂的計算步驟,不妨在草稿本上再寫得詳細點,以此了解推導法則的全部思維過程。
二、學生寫學習要點,培養歸納能力
在培養學生看書能力的同時,還應注意訓練學生在看的基礎上自己歸納,寫出教材的學習要點。大多數學生能比較完善地寫出一些教材的學習要點。如梯形一節,考慮到教材的結構、要點與平行四邊形基本一致,便采用了自學法。大多數學生歸納的學習要點是:掌握梯形的定義,解梯形的高及底,了解等腰梯形的意義及特征。可以看出,學生對教材內容的重點已基本把握,對各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也比較了解,因而準確地選用了“掌握”“了解”這些表示要求的詞語。從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寫的學習要點看書,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措施,而學生根據自學寫出教材的學習要點則是自學能力提高的重要標志。
三、鼓勵學生提問,深化對教材的認識
讓學生學會看書的同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教給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最好當堂釋疑。我一般采用以下三種方法釋疑:(1)對屬于基本內容的問題,讓學生看書找答案,并口述出來。(2)對于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鼓勵全體學生思考,然后由學生口答。(3)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我首先充分肯定提問者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然后抓住本節知識要點,或啟發、或提出中間問題,學生中智力較好者可望解決。當然,這類問題,不可能要求每個學生作答。因此處理這類問題時,不可花時間太多,以免本末倒置。
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實踐中,我有以下體會:第一,自學,是教學手段之一,不能完全取代教師的講解或與之對立,應使二者和諧地統一起來。第二,教師必須設計具體的、能為學生接受的學習方法,并使之程序化。第三,要注意因材施教,對難度較大的內容,不可完全采用自學法。第四,要持之以恒,鼓勵學生自覺地實施。第五,要充分正視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征,切忌操之過急,拔苗助長。第六,注意自學效果檢測,隨時糾正學生自學方法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