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一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的閱讀受到了沖擊,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不可逃避的現實,也是一次涅槃重生的機遇,面對新媒體時代的特點,閱讀應該結合新技術、新手段,走出新的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中職語文;閱讀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并獲得審美體驗的活動。閱讀是語文的生命,對于中職語文教學來說,更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和著眼點。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閱讀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提高語文能力、開拓視野、豐盈思想,甚至是提高思考和應辨能力。對于成長中的他們來說,閱讀更是像一盞引路燈,大千世界通過閱讀在他們眼前展開。
毫無疑問,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在中職校園里,隨處可見,手機、電腦成為學生生活的很重要一部分,也成為信息傳播的最重要載體。新媒體時代,傳統閱讀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而語文教學隨之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碎片化閱讀對深度閱讀帶來的挑戰
在教室、校道、操場、公交車上,隨處可以見,學生低著頭,翻閱著朋友圈、QQ空間、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每天,各種信息潮水般涌進他們的手機,課間十分鐘、上學路上、甚至午休、晚飯時間,他們總是在不經意間拿出手機,完成一次又一次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無形中擠占了深度閱讀的時間,也使得學生對深度閱讀的興趣大大降低。碎片化閱讀的“短平快”讓學生們能夠以最快速的方式、最短的時間獲取信息,也培養了他們的閱讀惰性,他們習慣于閱讀舒適化、趣味化、娛樂化、消遣式的內容,對于一些較有深度、篇幅較長的內容,他們會感到力不從心,缺乏興趣;同時,思維惰性也正在形成,“短平快”的閱讀并不要求讀者對其進行思考,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統的知識體系。它對人們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都構成挑戰。而且,正是因為信息獲取的極度便利性,他們不再去識記信息,而是選擇隨時隨地利用網絡進行查詢。
二、網絡文學在校園里的地位
在校園里,網絡文學正在沖擊經典文學的地位。正如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所說的:我所擔憂的,一個是大家不讀書,另一個是大家即使讀書也只是網絡讀書。據筆者了解,中職生對于小說的熱情依然不減,但大部分學生閱讀的都是網絡小說,尤其是言情類、玄幻類、穿越類題材的網絡小說,而究其原因,學生的回答無一例外都是“好看”,而當我們深究何為“好看”,便發現,網絡小說語言平白易懂、語言風趣、情節吸引人、符合的正是學生的娛樂化需求。網絡文學無可避免地存在缺乏深度的特點,于是,學生的思考能力在輕松與愉悅的網絡文學中逐漸退化,而相對閱讀難度大、語言復雜的經典文學越來越難以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于是漸漸被束之高閣。
當我們憂心忡忡地對碎片化閱讀和網絡閱讀帶來的沖擊表示焦慮的同時,我們也同樣發現,新媒體時代,正在對“閱讀”進行重新的塑造,閱讀方式的革新已是大勢所趨,它未必會帶來最好的效果,卻是不可避免的方向,那么,如何順應趨勢,對新媒體時代的語文閱讀進行革新,是我們更應當去思考的。
新媒體時代閱讀的第一個顯著特點,是閱讀方式的多元和立體。語言文字的載體不再只是紙質的書本,取而代之的是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媒體,閱讀也就跳出了單純的文本,而是綜合了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內容更為豐富而多樣。人類本質上都是視覺動物,圖像能夠更直觀地刺激我們的閱讀興趣,也幫助我們更好地吸收內容。認知心理學也認為,對于同一信息的編碼越豐富,越有利于信息的存儲和提取。因此,配合以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的媒體信息,同等情況下會比單一的文字信息更容易記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效率。
因此,不妨順勢利用新媒體的這一優勢,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變閱讀為“悅讀”。將經典文學用新媒體的方式加以傳播,輔以適當的引導,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例如,在名為“得到”的手機運用中,就有著名譯者黃昱寧老師對于《傲慢與偏見》、《唐吉坷德》、《了不起的蓋茨比》等三十部西方文學名著的音頻解讀,黃昱寧老師用約二十至三十分鐘的時間介紹名著的歷史地位、作者經歷、小說情節及背后的時代背景進行一個深入淺出的介紹,其中不乏一些大部分讀過該書的讀者未能發現的深層內涵,能夠極大地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那么,變“閱讀”為“悅讀”同時還要做到的是,線上與線下結合,新媒體與傳統書本的結合,用新媒體作為引入,讓學生有興趣投入到書本中,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新媒體時代閱讀的第二個顯著特點,是高度的自主性和互動性。由于新媒體提供了龐大的信息資源,又具備超文本多鏈接的特征,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定向查詢,網羅自己感興趣的閱讀內容,相對于傳統閱讀,新媒體閱讀使學生有了更多獨立自主的閱讀選擇權,無疑是一把雙刃劍。筆者曾經在語文課堂上嘗試進行“新聞分享”環節,讓學生自主學者網絡上的新聞內容與同學們分享,并且對該新聞作出適當的評論。而這一嘗試的效果也達到預期,每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關注的角度都不一樣,在課堂上,關于環保、港獨、金磚會議、一帶一路等熱點話題一一被學生們提及,信息的共享之后,達到了思想碰撞的效果。
高度的互動性和參與性也是傳統閱讀所不具備的,許多網絡平臺都是以社交賬號為依托建立起來的,例如,微博、微信,都具備了表達和交流的極度便利性和廣泛性,大家隨時隨刻能夠共同閱讀同一篇文章,并且互換觀點,讀者與讀者之間能夠交流,讀者與作者之間也能夠相互討論,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學生的表達需求。將這個特點加以利用,能夠使閱讀“共享”進一步深入,在互動與參與中,讓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世界。
參考文獻:
[1]趙霞.新媒體對青少年閱讀的影響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4(2)21-26.
[2]王飛.從淺閱讀到瞥閱讀——新媒體語境下閱讀方式嬗變及解讀[J].編輯之友.2014(1)32-34.
[3]陳亮,劉樹民.網絡與手機等新媒體環境下的經典閱讀[J].圖書館雜志.2011(11)43-45.
作者簡介:吳慧鵬,順德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