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少華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要正確理解文言文內容,在翻譯和理解過程中,要結合注解,利用工具書,力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在一定的語境中作合理推斷,整體感知,全面把握。
【關鍵詞】文言文;句段;翻譯;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綜觀近幾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卷,對文言文的考查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常見文言實詞的意義和文言虛詞的作用;(2)文言文的朗讀節奏;(3)句子的翻譯和理解;(4)文意的理解和內容的分析評價等。
理解基本內容以句段的正確翻譯和理解為前提,句段的正確翻譯和理解又以正確理解文言文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為基礎。所以要注重積累文言文詞匯,了解常見詞法句法以及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識,理解常用修辭手法。在翻譯和理解過程中,學會結合注解,利用工具書,力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在一定的語境中作合理推斷,整體感知,全面把握。
一、文言語段的翻譯和理解
(一)察看文題
學習文言文,我們可以從文題入手,推測文章內容,如:從《鄭人買履》《趙普》《人琴俱亡》《兩小兒辯日》,可以推測主要敘述人物故事;從《三峽》《雁蕩山》,可以推測主要介紹地理風物;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治水必躬親》,可以分別推測主要對生存與死亡、如何治水發表見解或主張。有很多文題本身表明文體,要善于把握各種文體的寫作內容和特點,如:表,是古代臣子寫給君主上書言事的一種特殊文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劉勰在《文心雕龍·章表》里說“表以陳情”,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臣子表達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
還可以根據文題或文體設問。如“鄭人買履”,可以問:鄭人什么時候到什么地方買履?他怎樣去買履的?結果如何?再如《送東陽馬生序》,根據“序”的文體特征,可以問:作者對馬生會說些什么?如何贊許、推重或勉勵他呢?要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學會察看文題,推測文章內容,或帶著問題閱讀,可以為理解創造思考的情境,使閱讀的注意力更集中,從而提高閱讀感知的效率。
(二)揣摩層次
學習文言文,在初步疏通文字的基礎上,應當根據文章寫作內容,努力做到扣住中心,理清思路。如人物故事類的文章,要注意弄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人物關系、經過和結果;寫景抒情類的文章,要注意弄清所寫景物的特點、順序,探究作者抒發的感情。在此過程中,還要抓住文中的領起句、過渡句、總結句等重要句子,以幫助理清思路。如《送東陽馬生序》第一段開頭說“余幼時即嗜學”,結尾又寫道:“蓋余之勤且艱若此。”我們不禁要問:“艱”表現在哪些句子上?“勤”又表現在哪里?通過閱讀可以知道,一個“嗜”字領起了全段,與文末的“勤且艱”構成因果關系。
“艱”表現在四個方面:
(1)求書之艱。家貧,幼時“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2)奔走之艱。“既加冠”,“嘗趨百里外”從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3)求教之艱,“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4)生活之艱,“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穿的則是“緼袍敝衣”。
“勤”同樣表現在四個方面:
(1)手勤,借了書便“手自筆錄”,“弗之怠”。(2)眼勤,“幼時”即“遍觀群書”。(3)腿勤,“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立侍左右”。(4)嘴勤,“援疑質理……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這樣一分析,此段的層次就非常清楚了。我們能夠從多側面了解到宋濂當年求學之難,以及在極端艱苦情況下的勤奮、專心,從而能更真切地體會到作者這樣現身說法,意在勉勵后輩專心向學,刻苦自勵;情真意切,語重心長。
(三)提煉主旨
初中課本所選的文言文,一般比較淺易,主旨也不太難把握。只要理解文意,仔細品味,就可以理解主旨。如《趙普》一文寫趙普讀書和推薦人才的故事,通過揣摩其中的細節,就可以體會到趙普“能以天下事為己任”的精神。《愛蓮說》一文生動描寫了蓮的形象,并以菊和牡丹對比襯托,仔細品味蓮的形象,揣摩對比襯托的手法,就可以感受到蓮的君子品格,蓮的象征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有的還可以找到直接表達主旨的句子,如《趙普》中“能以天下事為己任”。有些文章要深刻領悟文章精髓,在思辨中探究文章主旨。如《黔之驢》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篇有“設喻”性質的寓言作品,其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寓意頗豐,可以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比如從“驢”的角度分析,可以揭示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掌握真本領、真才干,才能不被欺辱甚至淘汰”等寓意。而從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來分析,還可以諷刺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
綜上所述,有些文言文的主旨是一元的,有些文言文特別是寓言的主旨是多元的,學習時,應克服思維定式,從不同角度去提煉概括。這樣,所獲得的感受就會豐富多彩。
二、文言句段翻譯和理解舉例
閱讀黃宗羲的《柳敬亭傳》(選段):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獷悍無賴①,犯法當死,變姓柳,之盱眙市中為人說書,已能傾動②其市人。久之,過江,云間有儒生莫后光③見之,曰:“此子機變④,可使以其技鳴⑤。”于是謂之曰:“說書雖小技,然必句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氣,簡練揣摩,期月而詣莫生。生曰:“子之說,能使人歡咍⑦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說,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蓋進乎技矣。”由是之揚,之杭,之金陵,名達于縉紳⑧間。
【注】①無賴:刁鉆,不講道理。②傾動:使人傾倒動容。③莫后光:人名。下文的“優孟”也是人名。④機變:機敏靈活。⑤鳴:聲名遠揚。⑥句:同“勾”,勾畫。⑦歡咍(hāi):歡快。嗢(wā)噱(jué):大笑。⑧縉紳:指官紳階層。
1.察看文題
題中“傳”表明文章為人物傳記,記述柳敬亭的生平事跡。閱讀時應關注選段所記述的人物故事,及其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串譯語段
我們先譯第1句,根據“……者,……”的句式表明為判斷句,全句譯為:柳敬亭是揚州府泰州人,原姓曹。第2句結合“無賴”的注解意和“犯法當死”,推斷“獷悍”意為粗野強悍;“之”帶賓語“盱眙市”,應為動詞,意譯為“逃到”;“變”照應前面的“本”,理解為改變。句子前后構成因果聯系,翻譯時要補上相應的關聯詞。全句譯為:十五歲時,(因為)蠻橫兇悍,刁鉆不講道理,觸犯刑法,應當處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給人們說書,已經能使市民傾倒動容。第3句“久之,過江”,聯想已學過的《狼》中的“久之,目似瞑”,“之”為音節助詞,無實意,翻譯時省去;“可使以其技鳴”中“使”動詞,結合語境,理解為“幫助”,后省略賓語“之”,要補出。全句譯為: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個叫莫后光的讀書人見了他,說:“這人機智靈活,可以幫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第9句 “之”,到;“達”,聯系現代漢語里的“達官貴人”推斷,譯為“顯揚”;“于縉紳間”,介賓短語后置,翻譯時調到動詞“達”的前面。全句譯為:于是柳敬亭就到揚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說書),名聲在官紳階層中顯揚。
3.理解內容
(1)揣摩思路。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也就能夠明白語段的思路,即:犯法逃亡——練習說書——技藝高超——聲名顯揚。(2)品味內容。“凝神定氣,簡練揣摩。”形容練習說書的專心。“歡咍嗢噱”“慷慨涕泣”“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通過別人的評價,從側面表現了說書藝術高超,達到了精妙的程度。(3)提煉主旨。可以根據語段內容,從多方面進行探究。潛心苦練,可以獲得成功;人有一技精妙,可使聲名顯揚。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文言句段的翻譯和理解方法概括如下:
詞語句法相對應,保持原貌最可信。
瞻前顧后細分析,成分省略須補出。
專門名稱宜保留,無義詞語可刪去。
句法語序古今異,據今調整要靈活。
若遇詞句難對應,根據語境來意譯。
察看文題做推測,自我提問作思考。
揣摩思路明層次,品味內容悟文意。
提煉主旨作概括,整體把握在心中。
【注:例句引用初中語文教材上的部分課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