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合元 晏子逸 劉紫薇
摘要: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學前教育更是人生發展階段中重要的一環,然而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隨著二胎政策開放,完善學前教育體系刻不容緩。本文在搜集大量文獻材料的基礎上,梳理出當下學前教育存在的三大問題和問題存在的根源,最后針對監管、財政和立法體系的不足,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并就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分析論證。
關鍵詞:學前教育;監管;財政;立法;二胎政策
一、學前教育體系現存問題分析
近年來頻發的幼兒園惡性事件,給幼兒造成身心傷害的同時,也引起廣泛的社會思考。通過大量文獻閱讀及分析,得出的調研結果為:當前學前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大方面:
問題一在于幼師整體素質偏低。據教育部《學前教育專題評估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無資質幼師高達39%,低學歷幼師高達44%,這一現狀將導致現有幼師群體難以承擔幼兒教育的重任,低素質幼師會對幼兒教育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問題二在于幼師數量供不應求。幼兒職工與幼兒的最佳配比標準為1:5,而當前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現實狀況為1:12,這意味著我國當前幼師缺口高達240余萬人。此外,依據“592職業圈”數據,幼師這一職業平均薪資水準僅為3165元,過低薪資水準和超負荷工作壓力的對比又將導致幼師缺口的不斷擴大。
問題三在于幼兒安全隱患頻發。據十九大新聞發布會最新數據顯示,近兩年對幼兒實施不法行為的犯罪行為中:犯罪主體包括:幼兒園幼師、保安、幼兒園護工;犯罪類型包括:強奸、猥褻、虐待;犯罪人員高達69人次??紤]到幼兒尚處于懵懂無知的階段以及犯罪行為的特殊性,犯罪曝光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由此可見,幼兒安全問題依舊嚴峻。
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和分析梳理,上述問題根源直指監管、財政和立法體系的不足。筆者以國家為主體,從監管、財政和立法層面入手,提出3方面的舉措,并建議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助力,完善學前教育體系建設。
二、針對性措施的提出
加強學前教育體系建設,要從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加強財政體系建設,加強立法體系建設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監管體系建設能夠更好促進學前教育制度化供給。首先,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能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李克強表示,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教育投入繼續向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切實降低農村學生輟學率,抓緊消除城鎮“大班額”,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兒童是民族的未來、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一定要讓家長放心安心。,。其次,嚴格考核,持證上崗,提高準入門檻,從而提高整體素質。再次,幼師隊伍心理素質建設,心理調節技能與機制并重,只有教師健康,孩子才能健康。
第二、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和公眾責任。首先,加大辦園投入,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支持企事業單位和集體辦園,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促進我國辦園廣覆蓋、有質量、多元化,促進城市鄉村辦園公平化。其次,加大幼師教育投入。對各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定向投入。再次,提高幼師待遇,通過把教師工資納入財政保障 逐步實現同工同酬。
第三、加強立法建設,為學前教育供給提供保障,首先,加強幼師準入立法,持證上崗不僅是制度更是法律。其次,加強幼師權益法律保障,通過對勞動法中勞動合同關系,最低工資標準的立法工作,讓幼師留得住,放心留。再次,強化幼兒園安全監管立法,用法律規范安全設置,并用法律嚴懲對幼兒造成不安全的行為。
經過研究分析,我們針對漏洞提出針對措施,希望目標體系向著完善發展。
三、可行性與必要性分析
在必要性分析上。首先,現行政策環境下,加強學前教育體系建設刻不容緩。依據《全球華語廣播網》數據顯示,隨著二胎政策開放,2021年學前教育適齡兒童將增加1500萬,幼兒園預計缺口11萬所,幼兒教師保育員缺口將擴大到300萬人。二胎政策的開放帶來一定人口增量的同時,又將為現存學前教育體系帶來一定的沖擊力。
其次,學前教育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從全局著眼,用系統的觀點去思考和解決。當前學前教育所暴露的問題體現在方方面面,具體問題涵蓋了監管、財政和立法層面的諸多問題。針對這一復雜的現狀,須從監管、財政、立法的角度同時出發,用系統的觀點去思考和解決。
在可行性分析上。首先,國家財政投入為學前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切實的物質保障。依據十三五規劃,各級政府要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新增教育經費要向學前教育傾斜。其中特別強調,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在同級財政性教育經費中要占合理比例,未來三年要有明顯提高。其次,國家教育委已明確表明,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前提為,學前三年幼兒園普及率達到95%,而我國現實狀況下幼兒園普及率僅為70%,因此完善現有體系是基于現實國情的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學前教育專題評估報告
[2]592職業圈
[3]中共十九大新聞發布會報告
[4]《全球華語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