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的語文教學是對學生有效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對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和創新意識都有所幫助。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思考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以新課改標準為依據,堅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的素質教育為核心,充分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因為探究式學習的這一過程,就是一個學生通過自我的學習實踐而感悟創新的一個過程。但探究式學習運用到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思想、心理、智力和身體等各方面還不夠成熟,所以,在實施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還不能熟練應用這種方式的技巧。在思想上,小學生主動閱讀理解的意識還不夠強,更不要說閱讀課文后會產生創新的思維和理解力了。所以,在小學的語文探究式教學中,教學的雙方一定要共同的努力,“教者”要注重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而“學者”則要跟隨都“教者”的引導步伐,合理運用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學習。
1.設定疑問引發學生思考
1.1設置疑問有助于學生個體思維的成長和提高
傳統教學中教師講授式的教育在我國也沿用了好多年,但是這種以傾聽為主的學習方法,對于小學生來說,課堂效率并不是很高。應該說傾聽他人的表述只在于精力高度集中的時刻,而小學生由于心智和心理都不算太成熟。所以,一直保持精力的高度集中對于他們來說,無疑是難度非常大的。而小學多年的傳統教育不僅克服不了學生精力難集中的問題,并且由于只有教師在講,所以課堂的氣氛顯得尤為沉悶。致使一些學生很反感這讓的教學制度。所以,在小學的課堂中,有些學生甚至出現多次不理會教師的在教學上的管理,依然我行我素。而有的學生就算是教師嚴厲批評,也無計可施,仍然精力難以集中。如果真的研究其原因的話,那么,只能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當今世界教學的發展了。反之,我們運用探究式學到教學中,對教師來講,相對容易的問題,在學生的眼里還是要下一定的功夫才能解決。所以,當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遇到疑問時,也是教師應該加以引導的重點方面。那么,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的質量也會相應的提高。所以教師應當在給學生設置疑問上下功夫,盡可能的設置更多的質量較高的疑問題,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思考極限。當學生對設置的疑問進行了一番思考的時刻,仍然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這時,教師就可以組織成立一些學習合作小組,讓小組集體對疑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們在相互的思想上的激烈碰撞中,找尋真正答案的方向。雖然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式的互助學習和討論,但絕對不能讓互助討論完全替代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因為個性化的閱讀有助于學生個體的學習思考能力的提高。
1.2設置疑問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剛接觸課文閱讀理解,需要在傾聽別人的朗讀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對于學生傾聽教師的朗讀,教師要給學生設置一些疑問,以疑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教學中,如果我們需要養成學生認真去傾聽的習慣,那么,在教師的范讀下,可以讓學生不去看書本上的文字內容。教師還可以在范讀后,組織進行一些課文內容講解比賽。這樣,學生會對未來要進行的比賽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師進行范讀時,必然會認真的傾聽。那么,教師在范讀時,還要注意課文中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掌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性的語句語意,這樣,學生就會對課文有一個更為深入的理解。在教師范讀后,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對課文所描述的意思進行討論交流,討論的形式可以是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的,這樣也可以使學生在充分表達自已思想的同時,還能很好的融入進別人的思想,使思想境界在在討論中碰撞、交流和升華。在學生進行完有效的交流之后,教師要對每名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進行點評,也可以進行一些鼓勵式的點評,會對學生產生更多的促進作用。
2.采用多樣的教學法產生教學上的實效
小學教師要使教學內容被學生所充分的接受,就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力求盡量準確的表述思想觀點,還必須在課堂上靈活的運用多種正確的教學法。要抓住學生的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豐富的知識層面,只有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夠受到學生們的真正歡迎。所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要盡量的多一些、活一些。也可以讀書、閱讀、討論和講述交替的進行,努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新意。
3.注重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創新
當學生對有些問題產生疑問時,會很著急的想知道答案和結果,這時教師要用一種便捷的、簡單的方法。那就是直接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直接的傳授給學生、令學生佩服和滿意。但同時他們會對教師產生依賴的思想,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然而,如果教師為了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而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充耳不聞、放任自流的話,那么,也會使學生思想上產生茫然若失的感覺,也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思想的產生,同時,也會讓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而無法達到創新的效果。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關于教導學生,同時也必須學會如何放手讓學生真正去自主學習,放飛他們的思想。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探索知識的方法,然后在掌握 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只在必要時做適當的指導,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靈活,讓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質疑的飛躍,以求創新精神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足夠的知識,以促進學生能夠著手發現、認清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次發現。
參考文獻:
[1]錢霞.注意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5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3).
[3]黃玉清.利用網絡進行語文學習的教學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7).
[4]黨讓,科燕濤,楊周科.做學生情感的播種者——語文教學中情感熏陶的案例與反思[J].陜西教育,2015(06).
[5]陳堯.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學習與思考[J].新課程,2015(02).
[6]劉偉.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J].教育與出版,2014(16).
作者簡介:孫季龍(1979.7.15),男,吉林省通化市,本科,小學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