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抓住課文背景、課題、情節(jié)、標點、結(jié)尾等進行“補白”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可以進行想象力的訓練,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補白;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發(fā)展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語文教材中,作者由于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意地在字里行間或文章的結(jié)尾處留下許多有發(fā)揮想象余地的情節(jié),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想象。因此,我校開展了把文本“補白”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近年來我們堅持不懈地在課堂教學中實踐與反思。
一、課前背景“補白”,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每篇文章寫作前都有不同的寫作背景,寫作背景就是一個留白的教學。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去了解作者是在怎樣的背景下來寫作的,寫作這篇文章的初衷是什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把握其中心思想。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背景的“補白”是非常有必要的。課前讓學生通過查找各種書籍、上網(wǎng)搜索等方式了解有關文章的時代背景,在課堂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就會有興趣走進文本。如在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時,我們就可以設計背景補白,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閱資料,獲悉世界并不太平的資料。課堂上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進行背景的補白:同學們,我們都在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中生活著,可是,這樣安定的生活并不屬于天底下的每一個孩子,因為世界上有不少的地方還彌漫著戰(zhàn)爭的硝煙,老師讓大家在課前搜集相關的資料,我們來交流一下。學生就會紛紛出示搜集到的背景資料。
生1:伊拉克戰(zhàn)爭使人民蒙受巨大傷害,約有5000名兒童死亡。伊拉克和伊朗爆發(fā)多年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毀滅了家園。
生2: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恐怖襲擊,紐約世貿(mào)大廈被飛機撞毀。
生3:……
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出示相關的資料背景圖片,通過背景資料圖片的補白,就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挖掘課題“補白”,加強學生整體感知
課題是全文的眼睛,作者為文本定題往往要獨具匠心,課題雖簡短,留下的空白卻是無窮的。在教學中要利用題目,巧妙設想,加強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如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中,我在教學時就抓住題目中的“憶”提問:課文寫的是誰的回憶?回憶了誰?回憶了哪些事?讓學生緊扣課題讀文,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和敘述順序。最后進一步概括:李大釗是個什么樣的人?這樣通過抓住課題的“空白”進行拓展,學生不僅感知了課文主要內(nèi)容,還進行了說話的訓練,使語文教學內(nèi)容得到了落實,學生的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三、用好情節(jié)“補白”,加深學生理解課文
情節(jié)是文章的生命,教學時要善于抓住文章中情節(jié)的空白點,挖掘文章中言外的精彩,激活學生思維。如《草蟲的村落》這一課中就有許多情節(jié)的“空白”:“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然后一齊歡悅地走回洞穴去。”“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這是甲蟲間愛意的流露。此時無聲勝有聲,在這深情的對視中,它們互相在傾訴什么呢?“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群黑甲蟲,對這龐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地很投機似的。”黑甲蟲看著“龐然大物”為什么會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蟲在交流些什么……如此的情節(jié)“空白”就為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nèi)容,提供了一個拓展平臺。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扎根文本,多利用情節(jié)補白,充分創(chuàng)作有效情節(jié),從而培養(yǎng)思維,鍛煉能力。
四、抓住標點“補白”,激活學生想象力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文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與文學的巧妙結(jié)合為文章增加了豐富的內(nèi)涵。由于作者在寫作中的需要,在文章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標點的留白,這就讓讀者對文章的理解、想象更加豐富。在教學中有效利用標點進行“補白”,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讓一個個標點變得鮮活,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教學《窮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頓也好!”這一段話就有好幾個省略號。教學時就要讓學生層層深入:“桑拿未征得丈夫同意就抱回兩個孤兒,出海的丈夫回來會說什么呢?他同意自己這樣做嗎?這樣做,丈夫會揍她嗎?”讓學生細讀感悟,體會當時桑拿忐忑不安的內(nèi)心世界,激起學生對桑拿今后命運的關注。
五、拓展結(jié)尾“補白”,延伸文本韻味
“文章不是無情物”。有些課文結(jié)尾比較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留下耐人尋味的“空白”,給人有深思遐想的余地。如《凡卡》一文,文章的結(jié)尾是“凡卡”寄出了那封地址不詳?shù)男藕螅瑧阎鹈鄣南M耍瑝糁锌匆姞敔斦谧x他的信。文章結(jié)尾似喜實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將變成痛苦的失望。在此,我就抓這個“空白”進行拓展:“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課文以夢結(jié)尾,還有什么深層的含義呢?凡卡的命運究竟又如何?”這樣的“空白”拓展不僅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還激發(fā)了學生想象的能力,使課堂充滿了情義色彩。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許多可以進行“補白”的地方,教師應該不斷挖掘,拓展文章豐富的內(nèi)涵,引導學生進行個性“補白”,恰到好處地為學生想象提供催化和導向,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課堂教學有效的種子遍地開花。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