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平
【摘要】新課程標準已執行了若干年,課改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但文言文教學依然“穿著新鞋走著老路”:教師枯燥地“串講”,學生機械地“記錄”,師生苦戰于“題海”,收獲不甚理想的成績……如何走出這一困境?著實令人深思。
【關鍵詞】文言文;文言文教學;“生本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論近年來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學習和接受。當教師懂得學習的發生之處是學生、學生是最大的教學資源,教師應使自己處于“最合腳的鞋子”的地位達到“不見自我”的教學境界時,學生的學習即會發生質的改變。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本人于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上實踐了若干年,在如何“活”教文言文方面形成了個人的一些體驗,借此文以做闡釋,期盼專家指正。
一、適時激趣,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
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是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文言文教學內容占據了高中語文課堂的二分之一,教師如果善于適時激趣,就能“把學生的心抓住,使學生產生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學習愿望”,學生會深入體會文章的“味”,煥發出無限的學習熱情。
教學《六國論》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個蘇軾二十歲赴京趕考時與幾個自負的舉人行酒令聯系菜名的小故事,讓他們猜蘇軾說出的酒令,學生們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很快進入學習的情境。講授《諫太宗十思疏》中的治國道理時,穿插幾個唐太宗與魏征之間的小故事,學生們在緊張的思考中偷得片刻放松,歡聲笑語之后亦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為幫助學生理解莊子《逍遙游》的思想,我精心挑選了根據蔡志忠漫畫創作的動漫作品給學生欣賞,學生們在視聽享受的同時領悟了其中的道理。教學《鴻門宴》,安排學生進行角色模擬,將劉邦與部下的所有對話加以組合,分角色飾演,在表演中熱情高漲,既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趣味,更使學生深入理解了文本。
二、善用誦讀,促成生本相融共振
古人遵循“寫情宜隱”的原則,把自己的感情埋得較深,故淺嘗輒止地閱讀文言文很難體會其中要義,所以古人亦強調多讀、熟讀,通過反復的閱讀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我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如下語段: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請三位學生朗讀,分別扮演佚之狐、燭之武、鄭伯,當然不是只為了讀而讀,朗讀之前必須有一番討論:大敵當前,國家危亡在即,作為一國之君的鄭伯心情如何?怎樣說服年已七十的燭之武去為他只身犯險游說秦師?他的國家重臣佚之狐心境又如何?推薦燭之武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態?三朝不被重用、須發皆白的“弼馬溫”燭之武心境又如何?有沒有文天祥那種國難當頭、舍我其誰的氣魄?學生朗讀后,請朗讀者總結朗讀的注意點,學生邊品讀邊討論明確:“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的慨嘆,同時也有對鄭伯不知人善任的抱怨,因此既要讀出傷感的情緒,又要傳達出一絲怨氣。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真摯誠懇。這種深入文本的品讀,一下子拉近了生本距離,原本疏遠的文字都具有了生命,不僅文本的相關問題迎刃而解,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通過誦讀,使學生與課文有效地交融在一起,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穿越時空走近作者,對文中人物感同身受。如此這般,不溫不火的文言文課堂立刻“升溫”,學生怎不興致勃勃?
三、巧設問題,師生互動達成目標
為讓學生深入理解文言精髓,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才可順利地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蘭亭集序》,學生在讀完全文之后,很快就能找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三個詞:樂、痛、悲,教師抓住這三個詞設計課堂討論的問題:“樂”由何而起?“痛”緣何而生?“悲”從何而來?師生進行課堂討論,通過深入挖掘,就能切準文章主旨?!跺羞b游》是體現莊子思想的散文名篇,每教學一次《逍遙游》,我都有不同的體驗。曾經嘗試過用“先學后教”法來教學:學生先進行預習,提出若干問題,師生共同參與初步討論,“萃取”出三個主問題:
1.文章開頭說“南冥者,天池也”,而第六段卻說“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也就是說“天池”既在“南冥”,又在“北冥”,這是為什么?
2.蜩、學鳩、斥鷃與宋榮子的“笑”各有何作用?
3.鯤化鵬與鯤鵬的三次出場的意義是什么?
這三個問題不僅是開發文本教學資源的重要突破口,更為師生提供了借助文本語言來觀照莊子思想的契機。課堂上,師生依據文本和課外資料共同探討,可以在理解莊子思想方面達成共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青年學生肩負著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學好文言文是根本。高中語文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快樂地學習文言文?唯有拋棄舊的教學思想,立足于生本,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兼顧文言、文學、文化等諸方面的教學,才能促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文學和文化素養、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董旭.高中文言文朗讀教學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7.
[2]李迎春.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創新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