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組織、指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朗讀,注意采用靈活多變的朗讀方式,激發起學生濃厚的朗讀興趣,教給學生相應的朗讀方法,使得學生能夠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以保證他們能夠在有限的朗讀時間里獲得最大的朗讀效益。對學生的朗讀過程進行必要的組織引導,注重多種朗讀方式合理運用,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與運用,側重朗讀所得的交流與內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閱讀能力;提升;效率;組織引導
朗讀能力是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位學生如果能夠具備高超的朗讀能力,那么對于他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閱讀能力的形成作用將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多花些教學時間,組織、指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朗讀,注意采用靈活多變的朗讀方式,激發起學生濃厚的朗讀興趣,同時還要注意教給他們相應的朗讀方法,使得他們能夠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以保證他們能夠在有限的朗讀時間里獲得最大的朗讀效益。這樣的話,小學生就能夠在有效、有益的朗讀中不斷進步、成長。
在小學語文課上,學生的朗讀行為對于其語文能力的提升自不待言。因此,絕大多數的語文教師還是愿意組織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朗讀。只不過是,我們還是遺憾地看到有不少的語文老師不是非常注意學生朗讀方式、朗讀方法以及朗讀后反思的思考與研究,他們更多地還是簡單地處理朗讀教學的環節,采取學生自主自由朗讀的方式。因為這個原因,學生的朗讀效率被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使得課堂朗讀教學的效益不夠高。所以,小學語文老師還是要重視這個方面的問題,加強對學生朗讀過程的組織引導。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小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
那么,小學語文教師要如何才能更好地對學生的朗讀過程進行必要的組織引導呢?
一、 注重多種朗讀方式合理運用
同樣的一個閱讀文本,可供選擇的閱讀方式其實是很多的。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有助于學生從不同方法、不同側面去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體會文本。另一方面,也能夠起到使學生感覺朗讀起來新鮮、有味的效果,朗讀起來倍加有趣。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就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文本,針對其特點,有意識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朗讀。
語文教師在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朗讀之前,首先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交代他們注意某些技巧上的東西,幫助他們處理好關鍵的地方,做好每一個細節。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先由教師范讀,然后再向學生說明之所以要這樣處理的原因,有些關鍵的地方甚至要由教師進行兩次三次甚至是更多的示范。然后我們再組織學生進行練讀。等學生練讀之后,教師做簡單的點評,指出他們在朗讀上存在的優點和不足,最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更多的朗讀,提升朗讀技巧,鞏固朗讀成效。
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為例。在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朗讀之前。語文教師就應該先抓住作者在失去伯父時的所感所想,用悲傷、低沉、緩慢的語調進行范讀,用聲音塑造出一種悲痛欲絕的氛圍。然后再組織學生通過領讀,分段讀、自由讀、齊讀,小組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開展反復誦讀,以追求朗讀效果的最大化。
二、 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與運用
朗讀是一種藝術。學生是否掌握朗讀的藝術,具備較高的朗讀水平,直接影響到朗讀的效果,也將影響到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體會的程度。所以說,小學語文老師要著力進行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與運用。通過聲音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節奏的掌握、停頓的長短以及情感的處理等技巧來使文本的朗讀更加生動。
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相關的理論指導自然是必要的,但語文如果僅是局限于學生的理論指導的話,那么學生將很難獨自處理好這些東西,甚至于顯得無所適從。因此,在進行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與運用的時候,小學語文老師要注意把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自主訓練,特別是學生練后的反饋評價結合起來,使得學生能夠在每一遍的朗讀之后都有新的發現,在次輪的朗讀中都有相應的提高。這樣的話,小學生就能夠在日常的朗讀訓練中不斷提高。
以教學《貓》為例。雖然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只生活中很普通的貓,語言是非常平實的,沒有過多的漂亮修飾。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作者對貓所傾注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因此,只要我們細心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注意對朗讀節奏、聲調等的處理,那么我們就可以把小貓的調皮可愛和古怪性格給讀“活”了。
三、 側重朗讀所得的交流與內化
不可否認的,朗讀是一種個人的知識內化過程,朗讀過程的有效組織以及朗讀技巧的掌握直接關系到這個過程所產生的效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朗讀的效果怎樣的只有個人才知道,語文教師如果沒有通過相關的一些活動組織是無法得知學生的朗讀乃至閱讀成效的。在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可以通過與他人的有效交流來發現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長處,獲得對朗讀甚至是閱讀的深入的。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就要注意側重對學生朗讀行為結束之后的朗讀所得的交流,通過朗讀沙龍、心得交流、辯論會、講座等等形式相互取長補短,促成自己的朗讀內化過程。
小學生的自我組織能力往往會較差,在交流探討過程中也容易出現跑題現象。因此,對于這項工作,小學語文老師還是要注意組織與協調,至少是在交流探討起始階段要進行相應的輔導與跟蹤。有可能的話,語文老師還要深度參與學生的交流探討,針對學生在交流探討過程出現的一些好的現象和不足,做有針對性的指導。除此之外,老師還要注意交代學生做好相應的記錄采集,引導他們把交流探討的結果形成文字,集結成果。
參考文獻:
[1]謝德釗.中小學語言能力表達的現狀與教學對策[J].現代閱讀,2011.
[2]冷澤民.關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2(1):75-76.
[3]張麗敏.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J].教育學,2015.
作者簡介:
陳瑞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山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