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理是高中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及生活意義深遠。物理學習即是對客觀世界的求知過程,能有效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發散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學習過程中,興趣是第一要素。興趣是甜蜜的牽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并持續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對教學成敗至為關鍵。文章結合教學經驗,淺議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習興趣;方法措施
高中物理教學中易發生兩極分化的現狀。有的學生對物理學習興趣盎然,以快樂的心態投入于物理學習過程中,將物理學習當做一件享受的事情,這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然高于其他學生,因而其物理學習成績也大多名列前茅。反之,有的學生對物理興趣不高,甚至存在難以消除的“阻礙”情緒,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狀態下,純粹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課余時間也不會自主的研究物理知識,自然而然,這類學生的物理學習狀況就不夠理想。
一、 教學氛圍
據科學研究顯示:處于輕松、活潑的氛圍下學習,人體大腦的思維顯著性地變得活躍,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提升,知識的牽引、轉化、聯想空間得到擴大,記憶效果更佳,學習效果較為理想。與之相反,處在沉悶或壓抑的氛圍下學習,人體的記憶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轉化能力等多個方面均顯著下降,學習效果不大如前。為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首要關鍵即是教學營造出積極、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愛上物理課堂,從而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主題之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主題,以幽默輕快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或者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氛圍。比如說,筆者在教學“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時,筆者為學生講述了愛因斯坦童年的有趣故事:愛因斯坦上小學的時候,教師給大家布置了課后作業,要求每個學生回家后動手制作一個小板凳。上課之后,教師對學生們的作品一一檢查,并逐一褒獎學生們作品的精彩之處。到了愛因斯坦時,老師看到了愛因斯坦制作的小板凳實在過于丑陋了,感嘆道:“世上還有比這個更丑陋的小板凳嗎?”愛因斯坦聽后,嚴肅的回答:“是的,先生。”說著,從書桌底下拿出了一個更加丑陋的小板凳。老師被愛因斯坦的舉動折服了,從此對這位小學生另眼相看。”筆者講完故事后,發現學生們輕松地笑了,于是因勢利導:“偉大的人物,其天賦往往不高,在后天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自我的不斷努力,不斷堅持,成就了偉大的事業。相比較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同學們比他聰明的太多,如果我們以認真的態度投入到物理學習中,又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
二、 課堂互動
眾所周知,高效的課堂教學建立在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群體互動之間。互動是反饋的終極體現,一方面,教師可根據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另一方面,教師可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查缺補漏,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以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課堂互動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事實上,青春期階段的高中學生,熱情洋溢而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理,但學生身上也具有明顯的叛逆痕跡,“愛憎分明”的強烈個性往往使得學生因對教師的喜愛(或者說討厭)而決定了對這門課程的心理接受程度。高中學生普遍具有成人意識,或渴望證明自己的成人意識,然而,因為年齡小,學生大多對學習的柔韌性不強,三分鐘熱度之后,學生就失去繼續學習的源源動力了。基于此,教師課余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全面且深入的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關愛學生,針對性的幫助學生處理學習及生活上的困惑,從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良好狀態。此外,課堂互動除了以提問的方式開展以外,還可以實施小組合作方式,圍繞共同的主題,以小組間的分工協作,相互幫助來實現學習的整體性提升。需要注意,教師在實施分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分組的科學性,既要保障各小組處在大體相當的競爭水平線上,又要讓小組成員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對方的長處。在小組合作的模式下,有的學生原本不愿意學習或接觸物理知識,但身邊的伙伴都全程投入到探索的過程中,這類學生無疑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從而潛移默化的開始物理學習。
三、 動手實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以數據為依據,以現象為結果。物理學習自然離不開大膽的想象,但是,物理學習更加要求具備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現行高中物理教學存在的一大弊端,即是教師為了加強教學強度而削弱了學生動手實踐的環節,理論知識過重,實踐探索不夠。學生往往對物理公式、概念、定理等倒背如流,但其內心并沒有真正理解所記憶的物理公式意義所在。學生只是機械的學習物理,而對于物理知識背后有趣、好玩的物理現象漠然無視。不難想象,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們自然對物理學習興趣不佳。筆者認為,應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實踐環節,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論灌輸中,轉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切實感知體會。在以動手實踐為引導的教學方法下,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必然得到發揮,其學習興趣自然大幅度得以提高。事實上,物理教學中涉及的“聲、光、熱、電、力”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即能通過簡單的實驗加以體現出來。比如說,例如,教學“摩擦力實驗”時,筆者以“自行車”為例,讓學生各抒己見。同學們踴躍發言:有的說:“自行車為了防止打滑,車輪周圍設計成凹凸不平的形狀,這樣就增大了動摩擦因素(車輪與地面接觸粗糙),也就不打滑了。”有的說:“自行車在剎車時候,剎車力越大,剎車墊與輪子之間的壓力也就越大,輪子的轉速下降很快,也就剎住車了。”有的說:“自行車的鋼珠作用最大,它在車軸承處,將滑動摩擦轉變為滾動摩擦。如果加上潤滑油,接觸面會更光滑,騎自行車就更輕松了。”……待學生談論之后,筆者因勢利導的補充、終結、歸納“影響摩擦力的兩個因素”,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索力學知識。
四、 結語
現代教學理念下,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不應沿用傳統守舊的教學模式。如果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得不到顯現,課堂互動環節薄弱甚至是缺乏,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動態也掌握得不夠全面,這自然會降低教學的有效性,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嘗試多元化教學,釋放自身魅力,從而能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孫麗貴.淺議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J].考試周刊,2016(13).
[2]王有龍.淺議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J].新課程(下),2015(12).
作者簡介:
楊翠翠,河北省邢臺市,河北隆堯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