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記錄,將歷史列為學科,則是希望學生們能了解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自從歷史學科被列入中考必考科目之后,初中歷史在中學學習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初中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注意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全盤灌輸,導致學生不能轉化吸收,產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抵觸情緒,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督促學生主動學習。老師需要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建立創新型課堂,讓學生產生課堂帶入感,感受到歷史的魅力,進而培養學生自發主動地去探究學習歷史知識的意識。
關鍵詞:初中歷史;自發學習;創新課堂;自主探究
一、 引言
目前歷史在初中科目中備受重視,學好歷史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能讓我們了解世界的發展歷程以及人類的文明進步。不過學習歷史不僅僅是老師教導的問題,更是需要學生自發自主地參與進知識學習中,所以,對老師來講,引導學生如何去自主地探索歷史知識比全盤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更為重要,老師在各類教學活動中一定要盡自己所能,創造一切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條件,不只注重教學目標的完成,更要加強師生互動,創建開放性課堂,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學習歷史更加地得心應手。
二、 史書串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歷史不能再現,課本呈現給學生的也是不全面的,無法將歷史全部還原,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簡單枯燥的文字去了解歷史,而部分老師只注重教授課本知識,沒有進行知識延伸,無法讓學生了解到歷史的本來面貌。大部分學生表示對這種片面的知識,枯燥的文字的學習并不感興趣,所以歷史老師在歷史學習中需要承擔補充講解的角色為學生答疑解惑串講分析歷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注意多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歷史的多面性,以此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例如在講到工業革命的時候,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進行辯論賽,讓他們在課前搜集有關工業革命的相關圖片以及資料,在課堂上進行集中放映。各小組可以派出代表講述本組對于工業革命的理解,由老師進行命題,可從優缺點,涉及范圍以及影響等各個方面出題進行論述,兩個小組觀點相互對立但要提出有力的資料作為論據證明自己的論點。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從各方面講述工業革命的影響,以及意義,由此豐富教材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將學生的觀點以及課本知識連貫起來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工業革命時期發生的歷史現象,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互動創新式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三、 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個人特長進行分組,嘗試分組分層教學
因為每個學生所接觸的人,事,物各不相同,所以每個學生的基礎知識,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長各不相同。如果老師不相對應地加以指導教學,很容易會使學生對于歷史學科越來越不感興趣,這個時候,老師就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內容上也應該由難到易逐步降低難度,分解難點,照顧到基礎不好的學生。在介紹新知識時串講舊知識,溫故而知新,在多遍溫習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發現新問題。另外,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也要有難易分級,不同難度的問題,對應不同程度的學生,并且得到正確回答要及時地表揚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地參與進課堂活動中來,從而保持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老師要重視學生對于資料的收集以及反饋,多在課堂上展示,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注自覺自發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并在課堂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課程反應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進行練習時,應當照顧全體同學,在分組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參與到小組內的討論,引導討論發言,活躍課堂氣氛,創建高效課堂。
例如在學習宋朝的時候,老師可以根據學生對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興趣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進行研究,鼓勵學生分別從各個方面收集關于宋朝的資料以及圖片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分析?;蛘邔W生按程度分成不同的小組,將關于宋朝的問題設置成不同的難度由難到易,如“宋朝的開國皇帝是誰”“唐宋八大家有哪些是宋朝的”“宋朝的經濟對封建王朝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交給不同的小組解答,最后由老師匯總,從多方面介紹大宋王朝。
四、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為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老師需要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在教材中,資料上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循循善誘,將學生引入未知的世界,引導學生對教材與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提出假設性問題并尋找資料解答問題。
例如,在學習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三個問題的設置,一是哥哥大學即將畢業,你會建議他去哪里找工作?為什么?二是為什么很多人出去旅游都喜歡去北京、上海等比較繁華的大城市?三是肯德基、麥當勞是什么時候走進中國的,又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哪些大事相關聯?在充分引起學生注意力與思考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課程內容閱讀,并在小組討論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之明確了解到中國經濟特區的設立,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一系列歷史壯舉。
五、 結束語
在初中歷史學習中,老師的課堂教學需要以生為本,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構建起師生互動的平臺,與學生一起積極探索更為舒適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共同創建創新高效課堂,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興趣,突破古板的教學,給學生以課堂代入感,以景入情,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參考文獻:
[1]黎加厚.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J].中國電化教育,2004(10).
[2]丁鋼.日常教育實踐的意義[C].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第5輯,2004.
作者簡介:陸舜,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廣西西林縣民族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