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從不同視角解讀教材,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情考慮在內。讓教師做到心中有數,教學就能舉重若輕,事半功倍;反之,教學就可能事倍功半。文章以小學蘇教版教學經驗為例,選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個案研究,從不同視角探討如何解讀教科書。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元視角;解讀教材
小學數學教材是數學課程的核心教學資料,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是落實“四基”和“四能”的重要載體。教師對數學教科書的解讀深度和準確度,決定著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有效程度。現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以多元視角談談如何深度解讀教科書。
一、 比較的視角
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有好多種,每種版本的教科書都有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內容。以人教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為例,從比較的視角來看這三種不同版本教材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內容編排的異同:蘇教版共安排了3個例題:例1是把兩組不規則平面圖形轉化成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等積變換;例2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例3是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最后通過“練一練”讓學生應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進行計算。人教版教材對該內容的編排則是,先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數一數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方格數,直觀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面積分別與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之間的關系;再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觀察它們的相互關系,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最后通過例題引導學生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北師大版教材對該內容的編排跟蘇教版、人教版都不同,其先創設求空地面積的問題情境;接著讓學生借助方格紙數一數、比一比;然后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通過合作交流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最后通過“試一試”計算面積,鞏固公式。
三種版本教材中的數方格略有不同,蘇教版教材重在讓學生發現轉化,人教版在教學例題前重在通過計數幫助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面積分別與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之間的關系;北師大版和人教版差不多,多了一個問題情境。三種版本教材都注重引導學生感悟轉化思想,推導面積公式都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都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合作學習中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其目的都是幫助學生理解公式的具體含義,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從比較的視角解讀教科書,有助于教師豐富教學素材與教學思路,厘清差異,優中選優地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設計,為有效教學奠定基礎。
二、 探究的視角
學生探究學習有自己的邏輯方式。教師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視角去解讀教材中的每幅圖、每張表和每句話,不僅要自己讀懂教材中的內容,還要從學生的角度想一想,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疑問。學生根據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探究經驗,可能會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不是相鄰兩條邊的乘積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時,學生可能會產生疑問:在剪、移和拼的過程中,為什么一定要沿著高剪呢?剪開后,平行四邊形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一定要通過剪、移和拼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才能夠算出面積嗎?有沒有其他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看到教材第8頁“練一練”(如圖1),學生可能會想:在這組平行線之間,還有與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的其他平行四邊形嗎?什么情況下它們的面積一定是相等的?
從學生探究學習的角度去解讀教材,關鍵是把握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教材編寫內容、結構之間的關系,找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兼顧不同學生,才能從學生容易接受的角度進行教學。只有理解了學生是如何學習的、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困難以及如何去診斷這些困難,教師才有可能實現高效教學。
兩條平等線之間畫了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長15厘米,寬6厘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三、 個性的視角
每個教師教學時間長了,都會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的“烙印”,甚至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因此,教師要從自己教的個性化視角(如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教學風格……)進行解讀。這樣解讀才能真正理解教材,才能預設出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符合教師教學風格的教學方案。
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學生分組操作三個不同平行四邊形的實質相同,目的都是發現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最終發現面積計算公式還需要通過觀察表格才能實現。這就無法幫助學生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什么不用相鄰兩邊的乘積進行計算”的困惑,只能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是什么”的問題。因此,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用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操作(如圖2),使學生發現:如果用相鄰兩邊乘積個數(30個)小正方形鋪平行四邊形,就太多了;如果用20個小正方形鋪的話就鋪不滿;如果用24個小正方形就正好(借助課件剪拼、平移)(圖3),幫助學生初步驗證猜想,形成正確認知,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分組操作探究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從而幫助學生解決“為什么”和“是什么”的問題。
四、 小結
總之,從有形的文字中讀出無形的思想、從靜態的材料中發現動態的方法和策略,需要教師全方位解讀教材。只有從不同視角對教材進行解讀,教師才能透徹領會教材中相關內容的本質和內涵,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聯結點,從而做到胸有成竹。
參考文獻:
[1]劉劍峰.淺探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選擇與重組[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04).
[2]潘小福.小學數學教材的專業化解讀[J].教育視界,2017(20).
作者簡介:
占周勝,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