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心理學是高師院校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也是為培養未來教師作前期準備突顯師范特色的重要課程。但長期以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被各方面視而不見,嚴重地影響著它的重要性發揮。本文分析了課程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幾個問題,并從現實需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公共心理學;教學;課程;教育
教育學、學科教學法和公共心理學三門課程是所有師范生必修的課程,也是體現和突出師范性的特色課程,其目的是為未來教師在將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準備必要知識和技能做準備,而其中公共心理學又是學習教育學和學科教學法的這兩門課程的基礎,教育家烏申斯基在其著作《人是教育的對象》作過這樣的論述:“心理學就其對教育學的應用和對教育學者的必要性方面而言,當然站在一切科學的首位。”據此可見它的地位既特殊又重要,甚至可以說這門課程教學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質量的好壞,并進而影響到一個未來教師的職業素養,往大里說甚至影響到一所師范院校辦學的質量。
我們國家在基礎教育方面的改革現已經進入了一個攻堅克難的階段,這就決定了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高要求主要表現在教師在教書育人方面要有更高的格局觀和更高的教學情商,要在教育教學中更好地體現“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切的基礎在于能否尊重學生的個性,其他學科在這方面都顯得有些不足,而心理學是一門了解人的科學,卻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其課程特長和優勢,所以公共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一直以來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主要的理論支撐點。就是一門如此重要的課程,但在長期的教學中卻存在著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聽起來有味,用起來不會”,“學而無趣,學后無用”的現象比比皆是,盡管多年來公共心理學教改的呼聲和措施從未停止,但狀況還是令人擔憂。也有人認為該課程的教學與發展已出現了“高原現象”,那么現在公共心理學在教學中主要存在什么問題呢?
第一,課程體系設置系統性不強,教學內容傳統陳舊。這門課程在體系建設和內容創新方面幾十年幾乎沒有什么變化,缺乏時代感,更缺乏可讀性;教學內容和體系最直接最具體的表現就是通過教材了,現在各高師院校的教材基本都是校本教材,雖然編寫的出發點不同,版本眾多,但有三種內容體系結構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學習和承襲蘇聯的模式,以普通心理學體系為藍本的教材,這是最常見,也是現在使用最多的一種版本;第二種是在普通心理學的基礎上補充部分教育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內容的版本;第三種是在普通心理學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版本,這是幾年比較常見的版本。但是無論是哪種版本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以普通心理學體系為主,在編寫上都不約而同地注重基本概念、基礎原理和基本知識的闡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基性”。這目的很明確,希望學生能有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和扎實的知識基礎,但缺點同樣也很明顯,導致了這門公共基礎課在內容上沒有針對性,師范性的特點沒有突出,在內容編寫上強調“三基”知識,忽視心理技能的掌握和應用,對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沒有太直接的指導意義。
第二,無論是學校方還是師生,對待這門課程在認知觀念上有偏差,也就是對公共心理學的學科性質認識不清,甚至存在著較大分歧。一方面就是學生都認為這是一門公共課,而沒有看到這是一門專業課,而且是一門很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因此對待這門課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敷衍了事,老師也就出現了純粹完成任務的現象;另一方面是課程在設置方法上有不足,主要表現在沒有明確的價值取向。一直以來,我國師范院校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都是承襲蘇聯的經驗,近十年來,雖然有所改觀,但這種觀念還是影響很深遠,并沒有很大的變化。做法就是公共心理學基本是以普通心理學的體系為主,這種取向沒有看到兩者的區別,也就導致了“公共心理學的教學目的偏離了應有的目標,這與在教育情境中了解人性變化之后又企圖改變人性的高師心理學教學目的極不相稱”。這種價值取向的問題,導致公共心理學在教學方面基本都是采用純心理科學的教學取向,出現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弊端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教學方法和模式單一僵化,長期以來,我們大部分老師的授課模式都是“滿堂灌”,形式顯得過于呆板,心理學本身是一門以實驗方法為基礎的學科,所以經常看到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學生在下面一個個都是呆若木雞或玩手機這種現象,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教學手段方面更是落后,現在已經進入了微課和慕課時代,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手段還是停留在簡單的幻燈片,基本都是書本簡單知識的呈現。所以課堂中上出現“上課劃重點,課后不去管,考前背一背,交卷全忘掉”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第四,教學評價方法缺乏全面觀,課程考核方法沒有做到多元性和發展性。我們在考核還停留在一支筆一張紙的時代,而且只注重“三基”知識記憶考核,不重視知識的應用考核;只注重期終考試的成績,不注重平時課堂的表現,評價方法顯得單一而死板。由于課程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就擺在那里,而考試命題的原則又擺在那里,所以每一年的考試試卷內容和上一年考試的內容重復率極高。所以有些“聰明”的學生都是找上一年的試卷復習一下,或者在考試前一兩天把老師定的重點背一下就可以過關了,甚至得高分,這樣的方式方法怎么可能讓學生好學、樂學呢?這很不利于調動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基礎教育改革還在深化的階段,我們要更清晰地認識到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主要是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我們如何突破存在的問題來提升教學水平,來更好地實現服務這個目標,無論從理論還是現實來講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要做到這一點,師范院校的公共心理學教學改革必須要以現實需求為導向,與時俱進地進行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和創新,以培養符合現實需求的未來合格教師為目的;必須抓住關鍵問題,從多層面和多角度相互配合的整體規劃入手,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首先,我們教師必須要樹立陣地意識,要充分地認識到公共心理學不是一門簡單的公共課或理論課,也不是普通心理學或其他心理學的分支,更不是心理學分支學科的簡單組合或拼湊,它是一門能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專業基礎課,是教會學生做人,是以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主要任務的課程。我們教師必須要牢牢地守住這個陣地,必須及時對教學內容和體系內容加以調整,以發揮這門課程應有的作用;那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有勇于學習的精神,要有勇于改變自我的精神,要有勇于接受前沿知識的精神。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如果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培養、發展和教育好別人。”我們的教師必須要有改變因循守舊的精神狀態,勇于開拓,不斷創新,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努力豐富知識和提高能力,不斷推動自身素質的提高。
其次,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喚醒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生是自主的、有意識的能動個體,他們不是知識的復印機和傳聲筒。教育是一項活動,也是一個過程,他能否接受和欣賞這門課程,完全是受他的意識所支配的,而不是老師的意識所能支配的。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就個別人而言,他的行動的一切活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愿望和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對于老師的意識和思想都是相當重視的,老師怎么講,我就怎么做,大部分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對知識只會生搬硬套和死記硬背,動不動要去尋求標準答案,而非最佳答案,學習的主體意識已消失,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了自我,更談不上積極性和創造性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用一切手段來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和主動自覺精神,這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關鍵。
再次,協調好基本理論和實踐應用的有機結合,體現出課程的師范性特點和實用性優勢。現在無論哪個院校哪個版本的公共心理學課本,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編排上基本都由基本理論部分和實踐應用部分兩部分構成,其中“三基”部分占的篇幅較大,實踐應用部分占的比重較少。高校心理學老師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而且絕大部分都是高學歷,這是他們的優點,基本功夫扎實,但也有不足,就是沒有實踐經驗,尤其缺少在基礎教育工作的經驗。所以他們在教學過程中都十分強調基本理論的講授,而忽略了公共心理學知識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應用,給學生的感覺是心理學知識很抽象深奧,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沒什么用處。體現在考試方面就是考記憶知識較多,這樣一來就把人類非常豐富多彩的心理現象,變成了大量專業術語的堆積,變成了大量的記憶材料的堆積,學生學習也就變成了在“在概念上打轉,在理論上繞圈”了。公共心理學的教學是要強調理論性,這個方向是沒有錯的,但過分強調就忽視了公共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在體系和內容上的區別。公共心理學要根據這門課程的設置目的,是為培養未來老師作前期準備的,除了理論知識和基本概念,也要重視基本理論和概念在工作中和生活上的應用,必須具備必要的心理學技能,如心理測試和心理輔導等等。我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介紹一些咨詢案例及各種心理測驗知識,并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自測,引起了同學的廣泛興趣。這一可以了解自身的心理狀況,二可以在日后的崗位上用來了解自己的學生,學了之后受益匪淺。當然我們必須要以基礎教育的現實需求為導向,將理論性和應用性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公共心理學的實用價值,才能體現出它的生命力。
第四,挖掘出本學校現有的各種隱性和顯性的教育因素,突出公共心理學的師范性這個特色。公共心理學是師范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專業基礎課,在自身優良心理品質的培養都有著相當的影響,對于將來成為合格教師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公共心理學課程的教學中,要時時將突出師范性的特色,要挖掘各種教育因素,將師范教育的內涵貫穿于其中,激勵學生熱愛將來從事的教育事業。一是可以把高校課堂和基礎教育課堂結合起來,注重教育實踐,狠抓教育見習和實習,讓學生到基礎教育的教學一線去體驗,讓他們去了解中小學學生心理現象和狀況,引導學生去發現中小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二是改革考試指導思想,側重多元化的考試,側重發展性的評價,側重學生的能力的考查,特別是知識實際應用能力考查;三是給學生走上講臺鍛煉創造機會,并進行及時指導,鼓勵學生熱愛教師這個職業。
第五,融洽師生關系,縮短師生心理距離,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性。大學里師生關系遠不如中學的那么緊密,甚至一個學期下來,彼此都不知對方姓什么。師生關系是在教育過程中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的一種重要因素。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由此可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強度和效率。學生與他所喜愛的老師相處,可以形成他們在教育過程中的良好心境,這種心境能夠激發起積極的認識、意志等活動,有利于學習任務的完成,并且會對老師產生一種領先感,由此對老師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回應,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強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傾聽學生的心聲,課下盡量多與學生接觸,了解他們對課程的需要,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感,通過這種縮短心理距離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深化和加強公共心理學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只有轉變觀念,著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徑,符合基礎教育當下的現實需求,公共心理學一定會更有“用武之地”,一定更有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烏申斯基(俄),李子卓等譯.人是教育的對象[M].科學出版社,1959:29.
[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
[3]盧家楣.面向21世紀的高師公共心理學教學改革[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9,63(3):14-17.
[4]許繼紅.實踐性取向的高師公共心理學教材改革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6):18-19.
作者簡介:
梁芹生,廣東省梅州市,廣東梅州嘉應學院。